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叶青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9 2:31:2
叶青:科技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

 
我是学文科的,在中学就害怕数理化,对科学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算得上是个“科盲”了。尽管天天用电脑“生产”文字,但还是不知道电脑的基本原理。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文科生的通病,这辈子也只好这样了。因此,对科技资源的配置只能从经济角度浅谈一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支出比重越来越高、总额越来越大,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我看来,还是科技资源的配置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大多数需求是无限的,而可能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分配工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想对此谈3点想法。
 
想法之一,科技支出主体要放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企业。目前大多数的政府科技支出主要通过课题申报,投放在大学和科研所,而创新主体企业得到的部分不是很多。有的大学或科研所在申报课题时,也会象征性地与企业一起申报,以增加中标的可能性。大学、科研所不是不应该得到必要的科研课题经费,很多基础研究力量还是在大学与科研所;而是说过多的科研经费放在大学与科研所,不在经济活动第一线,很可能造成“课题完成——验收合格——获得奖励——束之高阁”的内部循环。一纸验收书,就决定了一笔资金的最终命运,这是不经济的。
 
想法之二,是知识创造的实用性问题。中国人口众多,知识分子也多,每天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难以计数,但除了基础研究之外,研究成果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发展的又十分有限。这既浪费了科技资源,又影响了国家创新力的形成。其实,除了基础研究,科学家要考虑好自己的研究能够拉动哪些经济活动、增强哪些经济活力之后,再决定研究课题。如果大家的研究都是经济一线所急需的,我国的科技贡献率会比现在高得多。
 
想法之三,大学与研究所从企业那里拿的科研经费少了。我国企业众多,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研究力量,也就导致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此时,更多地借助“外脑”是必要的,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家创造的知识是有价的。科学家可以把成果转让给企业,或者从企业取得经费,产生出实用的、归企业所有的新技术。我国有《物权法》,也应该把《知识产权法》改称《知权法》。“物权”与“知权”共同构成私人所有权的两大内容。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
 
政府把大部分科研经费用于生产第一线、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学家的科研经费既来自国家又来自企业,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科研经费的效率,科研资源的配置也会趋于有效。
 
(作者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科学时报》 (2008-10-29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