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不如水生濒危,海水不如淡水濒危”,这句话经常被保护界用来形容淡水生野生生物的濒危状况。9月16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上海签署一份合作框架,力求改变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速衰退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包括370多种鱼类、220多种底栖动物和上百种水生植物,其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占我国淡水一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2/3。然而,近20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长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许多水生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芳踪难觅,江豚的数量也急剧下降,仅为10年前的一半。号称“淡水鱼之王”的白鲟,自2003年以来未见踪迹。由于洄游通道被切断,“长江三鲜”鲥鱼、刀鱼和河鲀鱼的产卵场遭到破坏,鲥鱼早已绝迹,长江刀鱼和野生河鲀鱼数量也急剧减少。
为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在由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委和WWF联合云南、贵州、四川、上海等10省市发起的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上,WWF(中国)项目实施总监朱春全与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毅宣布,双方将在未来5年内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签署了《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五年(2007-2011)合作框架》。马毅表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已经非常危急紧迫,希望借此机会,推动更多群体加入到长江生物资源保护的阵营中来。
据朱春全透露,未来5年,WWF将和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生态渔业示范点,共同建立长江中下游豚类保护网络和长江珍稀与濒危鱼类保护网络,通过灌江纳苗、优化闸口调度等实地示范和政策研究,减轻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