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长江全流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84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水土流失使得原来就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变得更为尖锐,耕地的丧失使人们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失去基础,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9月9日,在正在进行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土保持局局长廖纯艳发出上述警示。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53.0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的29.5%。
廖纯艳介绍,随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债资金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稳步发展的阶段。以“长治”工程为主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使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以每年1.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截至2006年,全流域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公里。
廖纯艳不仅是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水土保持的行政领导,也是生态治理专家。她从4个方面分析了水土保持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首先,水土流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加剧贫困。长江流域70%以上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分布在水土流失区。据统计,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长江流域有200多个,且大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县。水土流失严重削弱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危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越流失越贫困,越贫困越流失”的恶性循环。
其次,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三峡库区19个县(市、区)的调查,库区退化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93.7%。水土流失造成表土丧失、地力减退、粮食产量下降,甚至母质、基岩裸露,丧失农业利用价值。
第三,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据调查统计,嘉陵江中下游20世纪50年代只发生过3次洪灾,60年代为5次,70年代达6次,80年代基本年年都发生洪灾;旱灾也同样频繁,50年代三年一大旱,60年代两年一大旱,70~80年代10年中就有8年大旱。
第四,水土流失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生态灾害。水土流失是生态与环境恶化的后果,同时又对生态与环境的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送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成为加剧水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面临新的挑战。”廖纯艳说,21 世纪以来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0年~2002 年全流域GDP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由37.3%增加到43.9%,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轴;特别是随着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目前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