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婧 刘子倩 董涛 沈茜蓉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2-17 14:30:31
选择字号:
高校自主招生成“掐尖”大战屡遭诟病 被指前景模糊
 
2011,高校站队
 
2011,国内高校能否迈进“分层次”招考的大门
  
和全国的应届考生一样,排名年级上游的江苏高三考生靳雨婕(化名),向往大学里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气息。在她最喜欢的学校,她可以求知,可以谈恋爱不被老师骂,可以一觉睡到很晚。
 
于是,当今年自主招生联考的消息传到她所在的班里,全班沸腾。每个人都像忘了复习,热烈点评着“华约”“北约”“卓越”结盟的大学,那股劲似乎不亚于挑选对象。
 
但是当“靳雨婕”们着手报名联考,自主招生复杂而苛刻的申请过程却让他们纷纷清醒,想被心目中的大学录取,远比他们梦中畅想的要复杂……
 
结盟,大势所趋?
 
1月末,正当中国高校对优质学生的“捕猎”迅速升温,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曲铁军却在组织几十名教师和同学埋头做一件事:往32000个信封里装发票。
 
这些印着“200元”统一考试费的凭证将从哈尔滨发至首次参与“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自主招生联考(以下简称“卓越”)的9所高校、25个考区,再转发到考生手中,整个过程不能出错。单是通过审核获得哈工大初试资格的考生,就从去年的4000人增加到今年的5000人;而参与联盟9所学校初试考生的总数则达3.2万人,规模前所未有。
 
哈工大负责“卓越”高校联考的开支,工作琐碎,方法也有些很原始。曲铁军坦言,联考给他很大压力。“自从有了(联考)这工作,就没怎么轻松过。”这位招生办主任说。
 
与他相似,许多高校人士在面对2011年自主招生的激烈场面时,也感到应接不暇。
 
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进行招生考试的历史。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通过申请与评定,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最终录取时得到最高20分的降分优惠 。
 
因为略微触动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此举一度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也很快从最初的22所增加到2010年的80所。不过,自主招生考试渐渐成为另一项负担,为了争取考上心仪的高校,准备高考之余,许多高三学生还要另外准备各种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2009年起,北大开始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少部分高校也开始小规模的联考。直至2010年,终于演变成全国高校大规模地联盟,形成了三大一小四座阵营。其中,单是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便集中了大陆地区传统实力较强的19所高校,以及去年世界排名第21位的香港大学。
 
有人预计,2011年,是中国高校选择站队的一年,也将是招生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多位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在谈到本轮结盟时,都提到去年11月召开的教育部与国内主要高校招办负责人的研讨会。“希望联考的学校坐在一起商讨考试的流程、形式和考试时间。”今年加盟“北约”的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教授说,“而且是北大、清华分别组织会议。”
 
也有不少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现场向三大联盟提出了加盟要求。但领衔的清华、北大和同济考虑到联盟内高校的匹配度和操作性,没有答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会人士形容说:教育部的会议成了自主招生的交易市场。
 
高校希望通过结盟来进行自主招生,主要因为,单独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正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
 
单打独斗式的自主招生考试,每年都要耗费上百万元考试经费,漫长繁冗的自主招考过程也让考生、家长甚至中学校长苦不堪言。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单独命题的考试,无论结果的公信力还是命题的科学性,都频频受到质疑。
 
2010年7月,《新华视点》曾长篇报道高校自主招过程中的乱象,揭露自主招生过程因操作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权力寻租及少数内部人徇私舞弊的现象普遍存在。
 
而且,这种制度并未脱离以考分评价学生的桎梏,高考成绩和近乎僵化的“分数线”在决定一个考生命运时仍承担主要作用,因此,在自主招生制度诞生不久,便有教育界人士指出,自主招生不过是“戴着镣铐舞蹈”的“伪自主招生”。
 
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本来使人为之振奋——那些被现行高考制度埋没了的偏才、怪才有可能借助这一制度脱颖而出。因为如果没有破格录取,就没有钱钟书、华罗庚、季羡林、闻一多、吴晗、曹禺、臧克家这些大师,他们都是被慧眼识才破格录取入学的,北大的试点无疑将再造这样的奇迹。
 
但这项推荐制度刚实行两年,便屡遭诟病,获得中学校长推荐的,仍是那些在各项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却忽视了“偏才”“怪才”等具有特殊潜力的人才。
 
一位见证自主招生发展历程的高校招生人士坦言,虽然近十年来自主招生未出现重大的“事故”,但越是下游的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就越受质疑。自主招生联盟形成的动力,正是各高校要改变这种无序而繁琐的局面的强大希冀。
 
“联考的最大意义,是实现统一考试成绩的多元化使用,也使考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对于不同高校,分数不同的甲乙两名学生,有的高校会选甲,有的会选乙。”曾参与设计联考制度的清华大学招生办原主任孟芊说。“联考所做的是把考试内容的共性和高校选拔标准的个性结合到一起。”
 
多年关注自主招生的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教授郑若玲认为,“由政府或专业考试机构主持的统一考试,或者由若干同类院校共同主持的自主招生联合考试,无论从命题的信度、效度还是从严密性、权威性、效率方面等,都将高于各校主持的单独招考。”
 
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自主招生联盟这一事实本身,也证明联合确实有其优势。
 
实际上,去年清华首次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四所高校进行联考,笔试人数逾3万,北大紧随其后,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香港大学展开自主招生考试,应考学生也达1.2万。两大名校的自主招生“战绩”都足够出色:清华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200人,占当年录取计划3360人的6%;北大则招收了280人,占录取总数2780人的约10%。
 
正是在这个颇为光辉的成果下,各大高校都看到了自主招生联考的效益,因此纷纷加盟,使得自主招生演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甚至香港大学也加入进来。港大招生主任郭瑛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港大希望看到自主招生的范围继续拓展,不排除明年会与更多内地高校联合自主招生。

1 2 3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