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沛 刘淑 来源:江淮晨报 发布时间:2010-9-19 12:52:23
选择字号:
欧阳自远谈探月计划 将首次在月球天文观测
 
2012世界末日?大可不必恐慌
 
地球正值“壮年”,45亿年之后会归于平静
 
喷发的火山、断裂的岩层、汹涌的海啸、惊恐的地球人……电影《2012》中的这些场景真的会到来么?欧阳自远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纯属无稽之谈。地球正值“壮年”,一点灾难和波折不会造成整个生物体的灭绝。
 
中国要建太空旅馆
 
“你们知道空间探测是什么概念吗?”电视卫星、GPS导航卫星都是大家熟悉不过的了,还有最近几年大获发展的载人航天,这都属于空间探测的范围。
 
欧阳自远透露,明年我国还将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而后年“神九”、“神十”都将发射升空。
 
到2020年,中国则有望建立自己的中小型空间站。“就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把空间站建立起来。”而一旦把积木搭建好,中国人不仅可以在太空种大蒜,还可以开发和建设太空旅馆。
 
“但无论是卫星还是载人航天都没有离开地球,都是绕着地球转。”欧阳自远说。
 
“离开自己的摇篮,离开地球的束缚,我们第一步就是到月球上去。”欧阳自远介绍,人类现在对深空的探测最多的就是月球了,已达113次,“即便如此,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还太少,月球和火星将是我们对太阳系探测的重点。”
 
恐龙不是被陨石砸死的
 
我们常说“火星撞地球”,如果真撞上了,那可真是毁灭级的了。因为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都会导致巨大的冲击波。“如果与地球对撞,速度是每秒75公里;如果斜着撞,那速度是二三十公里每秒。这就相当于汶川地震强度的两个数量级。”
 
小行星居然有如此大威力?没错!“直径大约50米的小天体撞上地球就相当于500个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欧阳自远拿着眼前大约六个篮球场大的礼堂打起了比喻。
 
“6500万年前,恐龙就是在地球被撞之后灭绝的,但它们可不是被陨石砸死的。”台下的学生们会心地笑了起来,因为一旦撞上了,地球上的植物死亡,生物链遭受破坏,很多生物都难以存活。
 
“世界末日”纯属无稽之谈
 
即便有过这样的灾难,尽管有个体生命和物种的逝去,但欧阳自远说:“整个生物体没有灭绝过,新的物种不断发展,地球总是欣欣向荣。”
 
对于“2012”等带来的地球毁灭的恐慌,欧阳自远摆摆手说:“这种世界末日的提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没有什么自然灾害会造成地球毁灭,而地球又不会自我爆炸。”
 
在欧阳自远看来,正值“壮年”的地球在45亿年之后,“能量会慢慢减退,地球将会变得‘安分’,生活在地表的人类社会将会更繁荣和美好。”
 
对于不断“威胁”的小行星,欧阳说:不用怕。“这不是说地球经撞,而是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可以充当保护神。”比如,发射一个飞行器,跟上某个向地球靠近的小行星,改变它的运行轨道,就可以让它与地球擦肩而过。“正所谓四两拨千斤嘛。”
 
现在的月亮“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探月人”说自己眼中的月亮
 
作为“嫦娥之父”和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眼中的月亮是啥样?
 
尽管没有登上过月球,但她天天通过仪器、数据、影像来与其“亲密接触”。他说,人们憧憬的月亮很美,但现实是,月球现在就像是“垂死的老人”。
 
各国都有自己的“嫦娥”
 
“我发现,全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月亮神。”欧阳自远说,“日本的月亮神叫光辉姬,被一对老夫妻砍竹子时发现的,后来被皇帝看上,自己不愿意,也是驾车直奔月亮。还有古希腊的月亮神,古罗马的月亮神……”
 
尽管人类对月亮的憧憬和想象如此美好,但402年前,伽利略第一次通过仪器看见的月亮让全人类大吃一惊。“原来月亮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晶莹、美好,它的表面坑坑洼洼,真正的模样挺丑陋。”
 
“这一大块黑色的,那是巨大的平原;这边白色的就是高山……”欧阳拿着月球的卫星照片说道。
 
我们和恐龙共赏一轮明月
 
有一句古诗说得好,“千里共婵娟”,这是怎么回事?“月球自转一圈是一个月,绕着地球转一圈也是一个月,两者同时进行,耗费的周期一样,这样我们地球人看到的月亮始终是一样的,没有变化。”欧阳开玩笑地说,“不仅中国人和美国人看的月亮一样,我们和两亿年前的恐龙看的也是同一个月亮。”
 
月球“垂死”但仍很抢手
 
“现在的月球就是躺在病床上垂死的天体了。”欧阳自远说。
 
人类争相探测的月球是将死的天体?没错!“31亿年前,月球还有很多岩浆活动,而现在,月球只是一块没有体温的大石头,绕着地球转。”
 
即便这样,月球本身所蕴含的资源还是让它“很抢手”。欧阳自远透露,月亮上所蕴含的能源理论上真的可以“用之不竭”。“一种叫氦-3的能源,从月壤捎回来8吨,就够咱中国人用上一年了。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