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琛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7 9:00:26
选择字号:
王金淑:有一个好的科研心情很重要

 
工作中心情舒畅才能做好科研,教好学生。
 
老师最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对学生必须精心培养。
 
导师积极向上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王金淑 199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93年获该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3月于北京工业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电子发射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以及应用电化学等。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金淑,如今身为博士生导师、材料学院副院长,拥有很多荣誉称号:199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2年获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2003年及2004年分别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项;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中国第三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称号;2007年获国防科工委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获首都女职工创新之星称号。2008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入选北京市学术型创新人才计划。“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一所北京市属院校中的一位年轻女性,缘何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有一个好的科研心情很重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金淑话语明快,开朗亲切。在她看来,宽松的科研环境,愉快的心情,以及团队合作是成功的保障。
 
科研上勇于攻关
 
王金淑说,自己的成长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1993年,从北京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王金淑到北京工业大学参加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当北工大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发生转变的同时,给像她这样的许多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研氛围,正是从那时起,王金淑的科研慢慢走上了正轨,她认为,自己目前取得的成绩是与学校的发展、导师的指导分不开的。
 
1996年,王金淑在北工大师从周美玲教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当看到有望替代钍钨材料的镧钼热阴极这个课题时,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氧化镧替代有放射性污染的二氧化钍,用塑性更好的钼代替脆性的钨,研制新型镧钼阴极材料,对电子管阴极的发展将具有跨越性的意义。但这种镧钼阴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发射稳定性不好、寿命短。国外的专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研究过这个问题,但由于成本过高,最终放弃了。
 
面对这一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已经放弃研究的难题,王金淑没有畏惧困难,踏实认真地从基础研究开始,一点一滴地深入,最终,她找出了影响发射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课题组成功制成了实用型的镧钼阴极电子管,寿命由原来的十几小时达到3000小时,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因为成绩突出,王金淑提前半年博士毕业,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该项成果200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是我所有研究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同样也是我们团队一起完成的。只是通过我的研究找出了问题的原因,然后大家一起攻克了难关。”谈到这些成绩,王金淑同时特别感激她的博士生导师周美玲教授,“周老师给我一个特别宽松的环境,引导我,鼓励我。老师积极向上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对学生精心培养
 
对于教学与科研,王金淑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大学不同于科研单位,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是教书,但如果科研做不好的话,一些新的理念、新的研究方法也无法传授给学生。在讲专业课时我会告诉学生一些研究方法,随时把最新成果告诉他们。比如讲授某些理论时,我会告诉学生自己在科研工作时是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的。”
 
王金淑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校选课“功能材料导论”。在课上,她改变单纯灌输的方式,组织各种实验,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她不仅提出了可供学生选择的方案,更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方案。学生们都说,他们通过这门课进入到专业的实验室中,切实感受到了科研的氛围。
 
“老师最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对学生必须精心培养”,她自己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回想过去,她认为,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绩完全得益于自己的导师周美玲教授的精心培养,如今身为博士生导师的她,也把这份“精心、细心和爱心”传承了下来。她说:“我指导学生科研时也按照周老师的方法,严格要求。”在她的课题组,她要求学生定期进行工作汇报,据此进行耐心的指导。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的论文,她都要亲自修改好几遍。作为导师,她严格得近乎苛刻。然而,生活中的她又宛如学生们的大姐姐,处处照顾和关心。
 
王金淑的一个学生本科毕业时尽管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但因家境困难想放弃读研直接工作。王金淑知道后,找他谈心,说本科生数量多,在就业上没有竞争优势,让他克服困难把研究生读完。为了解决这位学生的经济困难,王金淑从自己的课题费中增加他的补贴,又帮他联系了研究生助管的职位,使这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于今年毕业后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正是由于她的这份“精心、细心和爱心”,使得她深受学生的爱戴,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是由于她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她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有的则到国外留学。谈起她的这些学生,她兴奋异常,学生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能让她高兴好几天。
 
营造一份好心情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课题组和谐的环境使得她能够专心投入科研,并于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参加工作后,回想当初,王金淑说,我那时虽然科研工作比较辛苦,但我是愉快的,因为有一个融洽的气氛,大家都努力向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这是团队的力量。
 
她从2004年开始主管北工大材料学院教学工作,作为材料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她不仅开创了第一门开设实验课的校选课,还带动很多教师把实验加入日常课程。目前,材料学院的工作核心在于要尽量给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所以学院并没有规定教师每年要发表多少篇论文。每年的工作考核,学院主要考核一个团队,而不是对个人有硬性指标,这样更有利于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作为主管教学的领导,她贯彻了这一精神,她说:“工作中心情舒畅才能做好科研,教好学生。”学院的教务科是管理部门,她强调管理部门的人员要有强的服务意识:“我觉得我们不是管理者,我们是服务者。尽可能给老师减轻一些负担,能帮老师做的我们就帮他做了。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们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材料学院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1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当然,作为一名女性,王金淑教授也得到了家庭方面大力的支持,她说:“家庭生活其实也像做科研工作,有最终目标也有阶段目标,需要两个人共同付出,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爱人。”王金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当时硕士还不多,觉得自己学的知识也够用了,又已经结了婚,就不想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她爱人告诉她,在高校还是要把博士读完才能胜任教学、科研工作。
 
她说:“我俩是同一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后来他让我先读博士,然后自己才读。正因为他的支持,我才能在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虽然我工作比较忙,但是我的爱人对我非常理解,可以说,幸福和睦的家庭是我取得一些成绩的重要因素。”
 
性格开朗外向的王金淑,实际上却很好静,工作之余,她喜欢在家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不过,这样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即使在假期,她的时间表也排得满满的,除了每天待在实验室,她还要参加各种安排在假期的会议。
 
学会生活,随时保持好的心情,这是工作,更是人生的关键,她最后总结到。
 
《科学时报》 (2010-9-7 B3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