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衍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8-4 10:13:29
选择字号:
中国分类学急剧萎缩 后继乏人成专家心病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完成
 
自17世纪中叶一直到1949年,我国有近120万份标本被外国人搜集研究,由于植物命名有国际公认的优先权,中国植物的70%都是由外国人的名字命名。
 
在王文采的记忆里,1949年的时候,能用来学习植物分类学的本土教材还只有两本,遇到鉴定不出的植物,便只能找当时唯一讲授植物分类学的先生林镕求教。
 
在采访过程中,这位84岁的老人一直在说分类学“丢不得的”,因为它在半个世纪内的从无到有都是中国的植物分类学家们“拿命换的”。
 
20世纪初,钱崇澍、胡先骕、陈焕镛等第一代植物分类学家毅然从哈佛大学归国,跋山涉水收集标本,越是深山穷谷越要去,越是名山险川越要闯。
 
1938年,吴征镒和周家炽从横山采集归来,在长沙一座大楼上整理标本之际,遭到日寇的轰炸,人和标本一起从四楼飞下草坪。
 
一次在西双版纳的考察过程中,王文采患上了恶性疟疾,高烧不退,最后昆明植物研究所的4个年轻人每人献了400毫升血,才救了王文采的命。
 
《中国植物志》的第四任主编,吴征镒院士曾经感慨,《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完成。
 
王文采已经将分类学研究萎缩带来的种种恶果视为“第八十二难”,无法鉴定和认知标本,就会影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识读;无法发现和鉴别新增的入侵物种,将对林业、农业产生重大隐患;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缺乏分类学的基础,将无法得知物种的分布和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科学家迄今发现、描述和命名的物种仅占我们这个星球全部物种的6%——存在的3000万个物种中了解的不到200万个,而剩余的94%则在快速消失的生态系统中自生自灭。到2050年,仅仅因为气候变化,地球上一些地区有多达37%的物种将消失。
 
为了阻止这一态势,美国科学基金会已经开展了“提高分类学专门技术合作”大规模项目计划,旨在帮助年轻的分类学家。
 
据报道,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已经引入了两个为期4年的传统分类学资助项目,预计从2010年开始实施。
 
这些举措在王文采看来有些不可理解:“时代变了,我那时候根本没考虑过钱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所里曾经给了王文采十几万元的项目资金。这个一辈子就攒了两万元的老头儿一度不知道“这么大的一笔钱”要花在哪里,便托给了一个学生保管。
 
现在,这笔钱终于找到了用途,用于发表论文。一家国内的学术刊物已经明码标价,发现一个新种后要发表论文,得先交500元的版面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3 4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