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守忠 来源:中央电视台 发布时间:2005-9-30 17:02:37
选择字号:
央视《大家》:著名力学家钱伟长
 
开场白:
 
主持人: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所以当我们听到,有的人说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一丝的不相信,但是假如您坐下来,静静地听钱伟长讲他过去的故事,也许您会发现,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钱伟长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解说]:
 
今年七月,我们来到了上海大学,假期的校园没有了平时的人来人往,在校园一角有一幢学校招待所,看上去十分的普通,但在二楼常年驻守的警卫却又让这里显得不同寻常。我们要采访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就住在这里。
 
[访谈]:
 
记者:其实我采访您之前,我看了您的很多材料,我对您有种感觉,就似乎你好像没有那个自我。
 
钱:我自己不考虑,我到现在也不考虑。我现在不拿工资,我上海大学不拿工资。
 
记者:在上大不拿工资。
 
钱:我不拿工资。
 
记者:我也听说你在上海连您自己的房子都没有,自己的家都没有。
 
钱:我住在学校。
 
记者:但我觉得还不是利益上的,我对您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您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我是搞国家需要,国家需要我干,我是这样的人。
 
记者:国家的需要就是您的专业?
 
钱:对,我就去干。
 
[解说]:
 
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一理念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因此也才有了周恩来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的赞誉。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三钱又一次不期而遇,虽然这时他们才有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合影,但在二十二年前的1956年,“三钱”,这个科学界的说法早已广为人知。
 
[访谈]:
 
记者:“三钱”是怎么提出来的,您记得吗?
 
钱:“三钱”是这样的,那是1956年的事情,那时候搞科学规划,上面有周总理有指示,你搞的话要走群众路线,于是找很多教师来问,应该怎么规划。那时候我是清华的教务长,我当然不能不去。我的计划中间,只有5项是关于学科的,一个是原子能,一个是导弹、航天,还有一个是自动化,还有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提出来以后,这边老先生们都不同意,说我这数学、我的物理到哪儿去了?
 
记者:就是没有学科的计划?
 
钱:我也没学科,我自己也不提。
 
记者:你专业上,你也没提。
 
钱:这都不提,我是国家需要什么搞什么。
 
记者:您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说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会怎么样发展?
 
钱:对,那么这样一来以后呢,跟他们吵啊,这边有400多人呢,吵,只有两个人支持我了,他们都是刚回来,一个是钱三强,他是搞原子弹,他本身就需要这个东西,一个是钱学森,他是搞航天的。
 
记者:这“三钱”,就这么出来的?
 
钱:他们两个人帮我们谈判,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记者:不能够就专业去谈论专业的发展,而要看整体的需要。
 
钱:不能就专业来分,对,所以叫我们“三钱”。
 
记者:但是当时您跟这四百多个科学家,在争论的时候,应该说压力也很大,因为他们也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钱:带头人。我怕得罪他们。
 
记者:也怕得罪他
 
钱:都是有权的。
 
记者:您怕得罪他们,为什么还这么坚持?
 
钱:不过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不能听这些话。
 
[解说]:
 
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
 
钱:我这语文是很好的,假如重新考状元,我就要考状元对不对?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
 
钱:语文题目叫 《梦游清华园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