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的工程院岁月
“八年来,尽管我们水平不高、能力有限,但都是尽心尽力去做的,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徐治国
2001年12月7日,中国第一位拥有“院士”称号的市长徐匡迪辞去了上海市市长的职务,出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随后在2002年的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上,他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
“我一直把工程院当成自己的家。”在担任工程院院长八年之后,2010年6月举行的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卸任的徐匡迪说。“从上海调到北京来时,已把所有关系都转过来了。”
“徐匡迪是只身一人来的北京,没有带秘书,没有带司机。”一位中国工程院机关工作人员告诉《科学新闻》。“而且他将自己的户口从上海迁到了北京,这是非常少见的。”
让中国工程院数百名院士及工作人员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任不久的徐匡迪就开始推动工程院修建自己的办公楼。
尽管作为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负有参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咨询和培养科技人才等重要使命,但1994年成立后长达十年,中国工程院一直“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大楼。
2004年2月2日,徐匡迪主持召开年度第2次院常务会议,通报工程院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综合办公楼情况,正式开启了工程院办公大楼建设的序幕。
是年3月18日,综合办公楼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9月14日,综合办公楼建设规划许可证办理完毕。2005年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主持综合办公楼开工奠基仪式,标志着工程院办公楼进入实质实施阶段。
奠基仪式上,徐匡迪说,“与其他国务院直属机构相比,中国工程院成立相对较晚,从筹备到成立先后租用了军事博物馆、中国科技会堂办公。伴随着院士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开展,为满足院士著作、资料的陆续收藏及展览场所的基本需要,为各学部工作提供基本的场地,建设一所综合楼显得十分必要。”
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徐匡迪共组织召开6次工程院常务会议,审议研究综合办公楼建设和进展情况。2006年底,位于北京德胜门城楼西北侧的中国工程院新的办公大楼建成完工。2007年1月27~30日,中国工程院院机关从海淀区木樨地的中国科技会堂搬迁至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院,中国工程院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据一位熟悉工程院的人士介绍,在办公楼修建过程中,尽管徐匡迪职位已经很高,但还是亲自给多个国家职能部门的处长打电话,落实办公楼建设的各项事宜。“他本来可以让秘书或者工程院相关部门直接经手这个事的。”这位人士说。
“这是徐匡迪在任期间为工程院解决的一件大事。”前述中国工程院机关工作人员告诉《科学新闻》,“以前都是拥挤在中国科协的中国科技会堂,办公条件相当差,有时确实不方便。”
正如徐匡迪自己的评价:“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办公条件、会议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院士增选
在徐匡迪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职务期间,无论是对院士的言行活动还是遴选工作都提出了恳切的建议。
2005年,工程院向新当选的院士发出公开信,“院士是在其专业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专家,但不是‘万事通’,应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建议不要安排他们参加那些本学科领域以外的各类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等活动,不宜使他们在一些应酬性活动中分散宝贵的精力。对院士的成就和贡献宣传要恰当,避免‘炒作’。‘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一种职称和职务,不宜处处以‘院士’称呼。不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
同时,徐匡迪强调,“新当选院士”要“谦逊地评价自己,避免过多的社会兼职,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正确处理成果、论文和报奖的署名和知识产权问题。加强对自己的学生和助手等年轻人在科学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对于这些言辞,徐匡迪当时解释说,公开致信旨在让院士对自己有清醒认识,不要搞成“社会活动家”,增进社会对院士的了解和监督,此举对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也具有积极意义。
这一年,共有50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此前在2001和2003年的两次工程院院士增选中,分别有81名和58名院士当选。院士队伍的快速增加也引发了一些对院士质量与管理的担忧与批评。
也正是因为面临诸多挑战,徐匡迪担任院长期间,中国工程院提高了院士当选的门槛,将选举当选票数由本学部现任院士的二分之一通过修改为三分之二(含)通过,这意味着候选人必须得到更高的公认度才能当选。
“要知道,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告诉《科学新闻》,“所以近几年当选院士人数较少也和这个有关。”
2007年,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人数为33人;2009年,449名有效候选人中,新当选院士为48人,而是年的名额为60人。
在2008年6月的第九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徐匡迪在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论及院士科学道德建设的成绩和问题,列举了科学界的诸多不良现象,直言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在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和浮躁的学术环境下,科学道德建设面临挑战,“必须引起全体院士的高度重视,要珍惜院士荣誉,保持这一称号的纯洁,不要让院士称号变成被滥用的资源。”徐匡迪在2010年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期间指出,“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存在候选人或候选人所在单位‘助选、拉票’行为以及‘集成、包装’现象等。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这些干扰,给院士评审和选举工作增添了难度,应引起足够重视。”
重在咨询
虽然工程院没有自己的工程科研实体,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资源、工程项目和工程科技咨询决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徐匡迪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后,咨询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据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报道,仅在2002~2006这四年中,中国工程院就组织了院士一千多人次和专家三千多人次开展了96项咨询研究,涉及工程科学技术的所有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几个大企业委托的23项重大咨询研究任务,同时自选课题开展了73项发展研究;咨询研究经费也从2002年的1350万元,大幅提高到2006年的3700万元。
在这些项目中,国家直接委托的项目包括钱正英院士主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侯祥麟院士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王淀佐副院长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张彦仲院士主持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以及范维唐院士主持的《煤炭安全生产科技问题研究》等。
徐匡迪本人也主持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和《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等课题。
对于院士咨询工作,徐匡迪在2009年初强调,中国工程院的咨询工作要从更高处着眼,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充分地发挥广大院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中国工程院正在积极筹建咨询研究中心,准备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咨询服务支撑队伍,协助院士做好咨询研究工作,这将使工程院的‘思想库’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
为了更好地为工程科技界和院士们的咨询工作服务,徐匡迪一直为工程院的机关编制数奔波。
2002年7月30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中国工程院增加30名事业编制及内部机构设置和局级干部职数。2003年5月26日,徐匡迪院长主持召开年度第11次院常务会议,研究院机关增加编制的操作方案等。2004年4月23日,徐匡迪主持召开第9次党组会,听取机关党委汇报关于机关编制分配情况。
1994年,成立之初的中国工程院,“编制只有40多个,现在的工程院机关编制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是自徐匡迪的努力下实现的。”前述中国工程院机关工作人员说。“遇到什么问题,往往都是徐匡迪亲自出马去解决。例如他还兼着中美友好协会的会长和中国外交学会的顾问,徐匡迪总是随叫随到。这一点在我们下面的工作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工程院一位从事政策研究的专家曾向《科学新闻》介绍,“虽然工程院没有自己的实体工程研究机构,院士们主要分布在各行各业,但是这恰恰方便了我们开展深入实际的咨询调研工作。”
这位专家还表示,徐匡迪等院领导也很赞同工程院院士们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来开展咨询工作,提出各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工程院的平台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
卸任感慨
徐匡迪刚到工程院工作的时候,朱光亚老院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工程院的工作,首先要把院士队伍建设好。”宋健老院长也曾对他说“匡迪同志回家了!”
“八年过去了,两位老院长感人肺腑的话我始终铭记于心。八年来,我们一班人始终把院士队伍建设、思想库建设和院士之家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徐匡迪在6月10日的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成了一场情真意切的“卸任感言”。
在发言中,徐匡迪对工程院的工作很是感慨:“工程院是我和(邬)贺铨、(刘)德培、(杜)祥琬同志担任行政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们亲密合作、心情最愉快、备感光荣与责任的一站。我和党组全体同志一样十分珍惜院士们的信任与重托。八年来,尽管我们水平不高、能力有限,但都是尽心尽力去做的,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同时在我们与大家一起工作、相处和交往的日子里,常常被院士们的高尚情操和献身精神所感动,学习到你们的高尚品质,受益匪浅。”
“为院士建设一个温馨的家是历届院领导努力的方向,也是广大院士们的期望。宋健院长的话一直激励着我,我也一直把工程院当成自己的家。有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开始为这个家营造一个温馨环境。一方面,我们从加强院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建设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提高院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关心和支持资深院士联谊会的活动,为资深院士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创建院士活动中心,延伸和丰富工程院的职能,为院士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6月11日,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宣布了工程院新一届领导名单,经过院士大会选举,教育部前部长、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周济接替徐匡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潘云鹤、旭日干、谢克昌、干勇、樊代明当选为副院长,其中,潘云鹤和旭日干获得连任。
这是中国工程院第五届领导班子。
“作为一位学者型院长,徐匡迪在任的八年中,着实让工程院有了崭新的变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评价徐匡迪,“希望他的继任者能够完成徐匡迪的这一务实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