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将辉 王硕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0-3-9 13:36:10
选择字号:
对话陈宜瑜:更加侧重基础、前沿和人才
随着拨款幅度增加,把经费用得更好成为时刻萦绕于心的问题
 
精彩话语点击
 
——过去传统的基础研究认为,只有通过先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设才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科学工作者通过实践看到某种规律,再通过实验得出理论的这种路径也日益成为基础研究的必需。
 
——“大家都在往前跑,我们就回来拣拣,看看这个地方缺些什么,那个地方缺些什么。关注基础学科、关注学科基础、关注基本数据的积累以及冷门学科的建设,都是我们的工作。”
 
——从前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派出一系列人员去国外留学,这些人对自己求学的国家或多或少都积淀起许多感情,与所在国家建立了一种联系。目前我国有能力并且也应该开始“引进来”这项工作,这会对将来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向科技界发表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能总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让,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多年的优越管理体制和成功运作全面推进了我国基础科学的演进与发展。据了解,2010年,我国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家财政预算将达83亿元。如何管理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在繁荣基础研究、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突出作用?今年两会前夕,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申请量猛增 各项基金资助稳步推进
 
记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每年两会期间,很多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科技界、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都非常关注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请您首先谈一下过去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总体资助情况。
 
陈宜瑜:2009年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的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统筹实施资助计划,深入开展“十二五”战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了基础研究健康发展。
 
去年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央把加强科技支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2009年基金委接受财政拨款量增长了约20%,达到64亿元。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也是对基金委工作的充分肯定。
 
2009年,基金委共受理全国1674个依托单位提出的各类申请10.2万余项,比上年增加1.8万余项,增长21.6%,是历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申请量超过了财政拨款增长量,表明社会需求旺盛。严格遵循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原则和程序,2009年,基金委择优资助了全国1056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20343项,资助金额达70.54亿元。
 
由于申请量大幅增加,我们本着适度控制规模、逐步提高强度、稳定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与自主创新的原则,资助面上项目10061项,资助率为17.49%,金额约33.05亿元,平均资助强度达到32.85万元/项。但由于申请量增长极快,我们所资助的面上项目平均资助强度的增长不是非常明显。我们今后的努力目标是,平均资助强度达到50~60万元/项,这样可以使科学家更加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方面,我们希望从青年抓起,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从事基础研究的机会,2009年科学基金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按照稳定资助强度、扩大资助规模的思路,资助青年科学基金6079项,比上年增长27.8%,资助率为21.31%,资助金额12.03亿元;同时,为了稳步推进地区人才资助工作,地区科学基金资助922项,比上年增长36.8%,资助率为19.12%,资助金额为2.2亿元。
 
除此之外,我们着眼学科整体布局,突出科学前沿战略引导,资助重点项目391项,金额约7.24亿元。目前,对于重点项目我们控制在400项左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项目平均可获得150~200万元的资助,使科学家可以潜心研究,积极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在重大项目上,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重要科学前沿,基金委组织不同学科研究力量开展研究,批准资助“新型人工电磁媒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11项,金额1.1亿元;同时在已启动24个重大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新批准了“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计划,着力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两大新举措成果值得长期期待
 
记者:在基金委最近一年的变化中,有2个新工作引人关注,一是设立了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二是新成立了医学部,这出于什么考虑?
 
陈宜瑜:2009年基金委工作一个新的特点是设立了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与之前的一系列基金不同,这个基金资助对象是外国本土青年学者,他们在国外读完博士之后,愿意到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2009年,我们在中科院和教育部所属单位进行了试点,延揽了一批外国优秀青年学者到我国内地开展基础研究,首批资助40项,金额740万元。
 
开展这项基金的意义并不是希望在短期拿出多少成果,而是寄希望于10年20年之后,培养一批未来合作的伙伴。从前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派出一系列人员去国外留学,这些人对自己求学的国家或多或少都积淀起许多感情,与所在国家建立了一种联系。目前我国有能力并且也应该开始“引进来”这项工作,这会对将来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会加强推进此项工作,并逐步扩大支持范围与支持力度。
 
成立医学科学部,这是适应新时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有效应对机制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中编办批准我会增设医学科学部。2009年,基金委适时组建医学科学部、调整工作人员,遵循医学规律,建立了与医学基础研究需求相适应的资助管理体系,组建了医学专家评审和咨询系统。
 
医学科学部与生命科学部分离为的是更好的支持临床基础科学的发展。临床基础科学与生命科学的评价体系有较大区别,过去传统的基础研究认为,只有通过先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设才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科学工作者通过实践看到某种规律,再通过实验得出理论的这种路径也日益成为基础研究的必需。但是,评审专家对于这两种路径有不同观点,如果将项目放在一起评审,难免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改变,探索更好的方法,使评审工作更加细化、专业化和公正。
 
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基金共同体
 
记者:我注意到基金委去年出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在科学基金队伍建设与管理方面,基金委都有哪些举措?仅仅依靠制度建设是否能化解随着基金资助强度的增加而带来的职业道德风险呢?
 
陈宜瑜:我们始终重视队伍建设与管理。2009年,我们修订颁布了6部部门规章及2部内部规章,对来自1200多个依托单位的1800余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促进了对《条例》及管理办法内涵和要求的正确理解;加大监督力度,继续实行派驻监督组制度,全面推行评审会专家会前承诺制,初步建立了专家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对上海地区22个依托单位的205个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抽查审计,促进了资助经费规范管理;受理112件投诉举报函,依照程序对18例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可以有效防范违规行为。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道德风险问题,仅仅依靠制度很难完全解决,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我们的自我防范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学习,使委内每位同志在思想意识里都建立一条不可触及的红线,提高我们自身的警惕性和防范能力。
 
除了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教育,我们认为还要加大专家评审制度建设。围绕建设最具公信力的制度平台,进一步完善评审系统的监测、管理机制,抓紧制定《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提高专家库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启动复审办法、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等有关规章的调研起草工作。我们专门成立调研组,研究科学基金队伍建设与管理,通过建立两大系统(专家系统、管理系统)、三类机构(基金委、依托单位及其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联合资助机构)、四支队伍(研究专家,评审专家,基金委工作人员,依托单位、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联合资助机构中的有关管理人员)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科学基金共同体”。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在评审中发生的很多违规行为是由于对学术基础道德教育不够造成的。例如,有的学生为了数据曲线画的更为好看,任意乱改实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严格的大学教育,很多问题可以避免。
 
用好经费: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
 
记者:我了解到,2010年,国家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幅度继续大幅度增加,同比将增长30%,那么面对经费快速增长,科学基金工作应该如何应对?是否意味着资助率和资助强度也会成线性增加?怎样理解科学研究资助的多元化和同质化问题?
 
陈宜瑜:2010年国家预计拨款83亿资金,基金委拟安排年度资助计划95亿。伴随着拨款幅度的增加,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把经费用的更好成为我们时刻萦绕于心的问题。
 
现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很好的机遇,科学基金也同样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但对科学基金面临的形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基金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国家可能给科学基金更多投入,另一方面在投入增加后,科学基金必须满足国家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提出未来资助工作要“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这将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要采取政策和措施来保证“三个更加侧重”真正得到落实。
 
更加侧重基础,就是要重视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是基础研究实现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基础。“支持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对基础研究作了一个广义的概念界定,“更加侧重基础”是要更加侧重广义基础研究概念里面的学科基础,这是基础的基础,要给予更加重视。在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要更加关注传统的基础学科、经典学科,以及濒危学科、薄弱学科等,扎扎实实地夯实学科基础。
 
比如物理学、力学中,有些学科很热,有些很冷,要关注冷的部分,包括基础力学、工程力学等。比如生命科学中的分类学,作为一个濒危学科,其根本核心问题是缺少分类学家。振兴学科必须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一个学科必须保持一支队伍,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加以政策扶持。因此我们在关注热点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被忽视的或者被丢失的领域、门类,通过提供一些支持来改变这个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更加侧重学科基础,更加关注短板。大家都在往前跑,我们就回来拣拣,看看这个地方缺些什么,那个地方缺些什么。关注基础学科、关注学科基础、关注基本数据的积累以及冷门学科的建设,都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从源头做起,促进学科均衡整体发展。
 
更加侧重前沿,既包括学科融合形成的新的学科生长点,也包括可能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些科学技术制高点,还要关注一些新思想和新概念。前沿很容易成为热点,但热点不等于前沿。要关注热点,但必须在热点中寻找前沿,更加超前地支持一些对社会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学科前沿。这几年我们一直努力在热点中寻找前沿,其中重大研究计划是我们在热点中寻找前沿、盯住前沿开展工作的主要资助方式。比如,化学科学部的“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地球科学部的“华北克拉通破坏”等,都在学科前沿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别人追逐热点的时候,我们要更加关注将来可能形成产业技术制高点的科学前沿问题,比如纳米制造技术等。不论别人怎么炒作热点,我们必须要在热点里面寻找到关键的科学前沿问题,并通过关键科学前沿问题的突破来带动中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
 
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认真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更加侧重打造一个相互衔接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和培养链。人才成长遵循客观规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没有塔基就没有塔尖,没有很好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领军人才。科学基金始终高度关注人才培养,去年的战略调研对此也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对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可以考虑通过加大对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力度,来加大对本科生、研究生的资助;通过青年基金项目来带动刚刚迈入科研大门的青年人才的成长;在青年基金之后,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进一步的资助;杰青之后还可以争取创新研究群体继续资助。我们还要考虑创新研究群体之后的人才资助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
 
总之,“三个更加侧重”是互相联系、内在统一的,不能孤立理解。侧重前沿对侧重基础是有要求的。落实“三个更加侧重”一方面要在政策上相互协调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机制研究,建立有效机制保证“三个更加侧重”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坚持“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来更好地管好用好增量预算,更好地统筹部署各项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基金绩效评估即将启动
 
记者:对于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应该说是有口皆碑,声誉日隆,对于能否永葆科学基金制的青春与活力,您有什么考虑?
 
陈宜瑜:刘延东同志在视察我委工作时曾经强调,“一项制度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我们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就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克服一切可能影响科学基金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认识障碍,永葆科学基金制的青春与活力。
 
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在2010年启动科学基金的绩效评估工作。我们将在前期调研国外绩效评估相关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研究制定科学基金整体绩效国际评估的重点内容与实施方案。通过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估自然科学基金运行24年来取得的结果以及引进竞争性项目评审制度的效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是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动力之源。繁荣基础研究,推进自主创新,是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