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胜信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0-12-17 16:38:04
选择字号:
“卫星之父”孙家栋:不做雄鸡,想做只驴
 
群星争辉
 
孙家栋亲历过数十次发射,但1990年4月7日那一次令他格外紧张,“除了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还能感觉到周围人的心跳”。21点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21分钟后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伞’,尽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
 
这是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之前的谈判过程费尽周折,美方质疑中国的卫星发射价格是政府补贴下的市场倾销,同时还担心美方卫星机密被窃取。孙家栋一改大家印象中不善言辞的形象,突然变成了有理有节、侃侃而谈的谈判家:“中国和美国数十倍的劳动力工资差距同样反映在火箭制造行业,中国的发射价格比美国便宜难道不正常吗?”对于美方提出的卫星入关后免除安全检查的要求,孙家栋想到了中国“特区”政策,同意给美国卫星“过境”待遇。
 
“亚洲一号”之后,我们又陆续将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等国卫星送入太空。2007年5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这颗卫星由中国研制,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三合一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这表明我国在火箭研制、卫星研制以及发射服务三方面都具有了国际竞争力,我国已成为航天大国。
 
过去是好几年才发射一颗卫星,现在是一年发射好几颗卫星,今年更是达到15次发射20颗卫星(有的是一箭双星)的高密度。面对卫星排队上天的繁忙景象,孙家栋进行着冷思考:“从发射密度、卫星应用来说,我国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从工艺制造、设计能力来说,我国又与美俄等航天强国存在不少差距。中国要完成‘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跨越,还需几代航天人不懈努力。”
 
他指指佩戴的胸章:“我总喜欢带着它。”那是三个同心圆,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一枚箭头从内圈指向外圈,代表人类航天事业的努力方向——向着太阳系其他星球进发,向着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进发。“我81岁,按说老了。但总忍不住想,能不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看到中国的人造卫星奔向火星呢?”
 
“神话”最传奇的“神话”:红烧肉带来的机遇
 
孙家栋爱吃红烧肉,不仅因为口味,还有感情因素——他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是由一顿红烧肉促成的。
 
1950年元宵节,正在哈工大汽车系就读的孙家栋原本打算午饭后去姐姐家过节,听说学校晚饭有加餐——那年月叫人淌口水的红烧肉,便改变主意,决定晚饭后再走。
 
晚饭时,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学生空军要来招人,大家可当场报名。孙家栋一想到几个月前天安门广场阅兵时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威武军姿,立即填报了申请。不久以后,他穿上蓝军装,戴上制式帽,登上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航校的列车。一年后,孙家栋被选拔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赴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毕业时以门门全优的成绩获得一枚斯大林头像金质奖章。
 
1958年,学成回国的他来到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跟着钱学森搞火箭,搞导弹,搞卫星,结下了与航天的一世情缘。
 
最美丽的“神话”:借相机借出的姻缘
 
留苏回国的孙家栋已是将近30岁的大龄青年,组织、同事、朋友想方设法给他解决“个人问题”,可没有哪个姑娘能打动他的心。
 
1959年4月5日,研究院组织年轻人游颐和园,孙家栋到同学刘恩光家里借相机。刘恩光塞给他一张照片:“这个姑娘你看看!”刘恩光的妻子塞给他一张写有地址的字条:“她是我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同学,如果合适,抓紧时间通个信。”游玩回来后,孙家栋对着照片越看越可心。他立即提笔写信,一支丘比特之箭由北京飞向哈尔滨。照片上美丽的姑娘魏素萍“来到”了他身边。
 
那时,中国的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保密政策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魏素萍和丈夫生活了30年之后,才明白他是干什么的。她有过委屈,生女儿时,丈夫不在身边。他第二天才匆匆赶到,她看到他眼里的血丝,话到嘴边的责备变成了:“几天没睡了?”
 
1994年11月24日,做了胆结石手术的魏素萍突发脑血栓,消息瞒着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丈夫。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之后,孙家栋立即赶回北京主持与美国航天代表团的谈判,签完协议后因劳累过度而晕倒,被送往同一间医院。醒来后的孙家栋这才弄清妻子病情,在他请求下,老两口被安排在同一间病房。2006年12月,魏素萍再次患病,做了大手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在即,孙家栋在妻子的不舍目光中再赴西昌。魏素萍发现家里的药瓶被重新贴上标签,丈夫担心她看不清药瓶上的小字,重新写好了服药时间和剂量。
 
2007年11月5日,在孙家栋为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涌出喜悦泪花的那一刻,坐在家中看电视直播的魏素萍也止不住流泪,她伸出手抚摸荧屏上丈夫的脸,喃喃道:“老孙,这样的一辈子,值呢!”
 
精神一脉相传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这些和中国航天里程碑联系在一起的航天精神,并非航天人独创、独享,而是由更多心系航天的人为她注入新的内涵,代代相传,永远鲜活。
 
孙家栋想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肚子是饿的,精神却是充实的。“毛主席拒绝吃肉,周总理停掉了茶,邓小平戒掉了烟,技术人员却享用到了红烧肉和黄豆。很多从战火中走过来的将军把我们组织起来,也把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作风带进了队伍。那个时候,除了钱学森钱老谁也没见过导弹,他就给我们上导弹概论课,他说航天不是靠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
 
孙家栋说,“他们都为中国航天的精神宝库留下过财富。今天我们总结的航天精神的方方面面,比如热爱、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根源都来自他们。”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