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小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1 8:46:30
选择字号:
尤小立:“本硕博连读”是又一个“大师班”?
 
“本硕博连读”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现象,可是今年,一些“985工程”的重点大学显然是加大了力度、增加了投入,大有将“本硕博连读”进行到底的意思。
 
笔者向来不反对大学实行有序的改革,但任何的改革,都需要有理念支撑。没有符合教育基本理念支撑的改革,即便已经开始试行,也需要重新考量,重新定位。如果像当年北大创办“大师班”那样,直到公认的失败结果出现后,才黯然回头,付出的代价,很可能就是无法估量的。
 
创办“本硕博连读”班的大学以及持赞同态度的专家多是从技术层面来观照此事的。他们大多认为,“本硕博连读”只有“技术问题”。一位将要实行“本硕博连读”的重点大学的教务处长说:“技术问题好解决,我对此倒不是很担心。”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看到诸如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安排以及所占研究生推免名额等“技术问题”,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理念,即便是忧虑,也只可能在现实的层面,而与教育的基本规律无缘。
 
“本硕博连读”这种中国特有的方式,从选拔方式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在当地选拔时,中选者一般都要比当地高考分数线高出五六十分,但以现在高考的出题方式、考评原则,考生的分数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研究潜力和科研的潜在素质,仍是个未知数。而更重要的是,这种依高考成绩录取的方式,成了变相的“一考定终身”。与那些经历高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三次选拔的学生相比,“一考定终身”式的“本硕博连读”的选拔方式的不科学、不公正,显露无遗。
 
有的大学说,他们可以通过再次选拔的方式来解决难题。可是,如果一个“本硕博连读”班上的学生对专业本身无太大兴趣,也无甚潜力,但学习成绩尚能合格,淘汰他岂不跟招生时的承诺相违背?学校又如何向家长交待?事实上,如果把一切想象的美好的可能性都剥离,学校设置“本硕博连读”班,只能还原出一个最为技术、最为现实的理由——争夺生源。
 
问题还在于,在大学里,这些“绿灯区”的存在,也有失教育公平。笔者有幸教过数届本硕连读班和文科基地班。说实在的,除了极个别班级和学生比较突出,让人印象深刻外,大多都没有显示出有别于其他普通班级的任何优长处,相反,从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考试成绩看,他们远不如普通班。有许多学生在彷徨、在迷惘,仿佛他们走进的不是“天堂”而是没有撑着油纸伞女郎的空巷。因为他们是“被连读”或“被基地”的。如果这时候还认为,“本硕博连读”是在考验学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你所选择的这门科学”,那绝对是虚妄。因为他们在没有进入专业之前,就已经“被专业”了。这与他们的主观选择无关,更与他们的兴趣无关。让还是一名懵懂的高中生无条件地“献身”,这不要说不符合教育的原则,至少也不人道。而与此同时,另一些真正有兴趣、也有能力的普通班的学生却可能因研究生名额被占,无法继续深造。至于出于科学研究延续性的考虑而设立“本硕博连读”班,也实在站不住脚。既然“绿灯区”里的学生被考虑到这个问题, “日光灯”下的普通学生又为何得不到同样的待遇或者被纳入考虑的范围呢?
 
“本硕博连读”方式之所以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是因为它很可能成为一种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导向,而这种导向实际奉行的则是另一种“出身论”。即一次高考成绩优秀,就可以永远比别人“领先一步”,乃至终身得益。这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典型的“大师情结”在作怪。但只要读过大师传记的人都知道,大师首先不是主观培养的,更不是计划性地培养出来的。这也是北大“大师班”失败的根本原因。大师只有产生于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是在良好的机制和深厚的学术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而不是现在这样“拔”出来的。
 
由此可见,办“本硕博连读”班不如认认真真地把学校的学术环境、学术生态治理好,老老实实地把本科教学搞好,让更多的学生有可能、有机会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活动和学校一切活动中。教育的问题,绝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简单。从多数人中、实行多次方式选拔人才,比拔尖式地、“一考定终身”地重点培养少数人更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科学时报》 (2009-9-1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