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鄢烈山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09-4-5 11:50:49
鄢烈山:中国大学的民主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中国大学的民主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社会各界包括一些大学校长对此基本上是有共识的,即当前我国大学在管理方面亟须推进民主建设。
 
在今年3月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会上,16位政协委员作主题发言,痛批大学衙门化,他们说“大学校长不是官僚……大学校长应该是民主楷模……大学校长应该秉持学术独立之坚定信念……”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建议,改变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民主遴选校长。激烈抨击教育部高校评估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尖锐指出,“有些人把项目的思维、工头的思维带到大学管理中来”,表达了对高校管理不民主的强烈谴责。(以上引文见《南风窗》今年第7期)
 
可是,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的民主发展不是严重滞后,而是“超前”了。如果这话是某位教育界官员说的,可以不理睬,然而它是某著名高校“海归”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余英时的门生罗志田先生讲的。
 
罗教授先后在3月19日、4月2日的《南方周末》发表《学术需要民主吗》、《学术评定不宜以多取胜》两文,告诫我们不要把“民主”当“万应灵丹”。
 
请看他的两段原话:“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就是,一般都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在不那么需要民主的地方,又往往走在世界前列,比那些民主思想发源地的欧美国家,似乎还更‘民主’。目前大学里的‘民主’趋向,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这样一种超前的发展,部分可能因为我们试行‘民主’的时间太短,愿望又太强……”;“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民主’是否真是万应灵丹,同样适用于教育和学术?读书人和非读书人,都可三思。”
 
与罗博士相比,我自知是“非读书人”,我也肯定属于对民主愿望“太强”的人,但我“三思”又“深省”之后,觉得罗先生的论点与论证根本就站不住脚。
 
罗先生的论据之一是:“……学术界也特别愿意推行类似政治方面的‘民主’,而忽视了两者在很多方面的差别。如今我们很多大学都仿效美国总统的方式,校长只能连任一届,这恐怕就未必‘与国际接轨’。从我们看重的大学排名看,现在世界排名前列的那些美国大学,已经办了约三百年,但历任校长也不过二十来位。这是因为他们的校长虽有任期,但对连任一般没有限制,短者不满一任,长者有时达一二十年(似还有更长的)。”
 
罗先生的说法类似指鹿为马,因为中国所有大学校长的任命与任期制,根本不是“学术界”所“特别愿意”推行的。谁人不知,除了少数民办高校,国内公立高校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比如说,副部级高校的校长都是中组部管理的?如前所述,这正是高校衙门化的表现之一,与“民主”关系不大吧?若说有任期、任期短就是“民主”制,中国自秦汉实行郡县制以来,县官一任三年,岂不是早就实现“民主”了?
 
我虽然没有去过美国,也知道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没有年纪上限,麦凯恩参选时有72岁;但中国官员不论提拔还是退休,年龄都很重要,搞“一刀切”,这是由中国当下特殊“国情”决定的,否则不能“摆平”。我也知道,国外实行地方民主自治的市镇,市镇长的年龄大小、任期长短、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得到本地本社区的居民认可。
 
罗先生说中国大学民主“超前”的论据之二是:“如今涉及学术的评审和评定,不仅都是集体投票,且参与投票的人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为体现程序的‘民主’,投票多采取匿名方式,结果是所有决定都由集体做出,基本排除了任何个人的责任。”
 
果真都是如此,当然是有弊病的,从防范学界官僚与“学阀”专权不公,走向了集体不负责任。但罗博士开出的药方是,“从学理层面言,学术评定似由相对少数的人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更好,关键是评定者要充分承担责任”。
 
这就怪了: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不正是“民主”的方式吗?“宫廷政治”、专制独裁最忌或不屑于“公开透明”,而“公开透明”正是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前提呀。众所周知,与“简单多数”的古典民主不同,现代民主本来就包括一系列互补的制度设计,岂可借一两点不完善的做法否定发展民主的必要性?
 
民主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不是这篇短文能展开讨论的。我想,简而言之,大学管理要民主,学术研究要自由,不要把关涉各方利益的人财物的管理和学术研究混为一谈,只有傻瓜才会说学术观点要少数服从多数,才说涉及知识产权的创意也必须公开透明。
 
(作者系知名杂文家)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