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曹林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8-4-21 10:29:55
评论:对“已是常态”的蓝藻丧失痛感无异于麻木不仁
 
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甚至像去年那样,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惊慌。对此,相关专家称: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他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太湖蓝藻,不必反应过度。(4月20日《新京报》)
 
理解这位专家的意思,他所谓的“理性看待”,也就是“平静面对现实”了:既然蓝藻已成常态,短时间内无法改变,那就不必大惊小怪和反应过度了,平静地面对和接受现实吧——显然,这种“理性”对生活在无锡、每天喝着太湖水的民众而言,是残酷的。这会误导公众对污染养成麻木不仁的心态。“蓝藻已成常态”,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它是太湖污染的正常反映,是长期污染后形成的生态后果,污染不根治蓝藻现象就不会消失——蓝藻是水污染的常态反映,可这种水污染是太湖的常态吗?太湖的常态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应该是没有异味、没有污染、没有蓝藻。也就是说,蓝藻成为“常态”,它本身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异常状态,它反映着太湖的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对于这种成为“常态”的异常状态,公众怎么能丧失“敏感”呢?
 
如果让公众平静接受蓝藻,失去对环境恶化的痛楚感受,太湖的水污染必然会进一步恶化,恶化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众所周知,实际上,太湖水质污染到今天蓝藻频发的严重程度,也正是在“温水煮青蛙”效应中累积而成的。当太湖水因污染而出现死鱼死虾时,人们当作“常态”平静接受了;当太湖水因为过度排污而不断发出异味时,人们也当作“常态”逐渐习惯了;当太湖水因污染不能直接饮用时,处于发展亢奋中的人们还是麻木不仁——有一天量变终于累积为质变,严重污染下大规模爆发的蓝藻威胁到全城百姓的饮水问题,人们才被污染惊醒了,对此有了敏感和痛感,才开始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蓝藻及其背后的水污染。
 
因为触及到了公众的日常生存,严峻的污染现实好不容易让公众产生了一点痛感。这种敏感和痛感对于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必要的:一方面,对“异常”保持警醒,可以避免所谓的“常态”进一步恶化,变成更糟糕的污染“常态”;另一方面,这种忧虑可以形成要求治污的舆论压力,否则政府部门就更不会有治理的动力和压力了。
 
是的,公众面对蓝藻不必惊慌失措,不必过度惊恐,也不必渲染和炒作——但也永远不能因为污染渐成“常态”,而丧失了最起码的体验认知。那种丧失痛感的“理性”,其实是一种可怕的麻木不仁。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