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8-4-14 10:13:9
南方都市报:高校评估要通过转型实现自我救赎
 
对高校教学评估的抱怨愈发公开化,一些批评声音不再局限于教育界,而登上了大众媒介,引发了持续的争辩和反思。教育部近日召开研讨会,研究提高高校评估的质量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承认,目前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不过,她也重申了教育部的立场,亦即:一方面不避讳评估程序的不足,比如评估方案对不同高校的分类发展指导性不够;一方面表态不会废止评估工作,但允诺在评估进程中改善其功能和绩效。
 
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估正式确立于2003年,并很快形成制度化。谈论高校评估制度的得失,离不开中国高等教育这一大背景。显然,在高校连年扩招等情势下,高等教育的水准的确受到质疑。随着对高教现实的不满,对评估工作的负面评价也在增加。尽管这些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评估的权威,却无法从根本上否定这一制度的必要性。教育与人世密不可分。高校评估提供了一种约束,遏制高校在各种压力下背离教育目标的行为,为供需失衡的教育资源确定秩序。
 
换言之,高校评估的正当性恰恰来源于高等教育的现实处境,毋庸讳言,这种处境并不乐观。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放大,师资等基础资源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这一增速。高校产业化被不恰当地重点实施,以至于显现出高校高额负债的诸多危机。在此格局下,高等教育的供应方良莠不齐,教育资源的良性成长成为必须;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者来说,他们也需要高校以外的评估体系,给出鉴别的参考标准,帮助他们选择。可以说,如果没有高校评估,在现实的高教环境下,情势只会更坏而不是更好。
 
高校评估的合法性产生于高等教育那并不完美的实际,但当评估工作也构成这种“实际”的一部分,并且饱受教育界乃至社会诟病的时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去年因为被指责存在造假行为,教育部一度遭遇“取消教学评估”的议论。近日广西一高校六位校领导集体迎接教学评估组秘书一事也造成强烈喧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更撰文猛批其“三宗罪”:评估太多太滥,缺乏总体设计;教育评估体系、方法单一,拉不开差距;评估造假,敷衍了事。
 
无论是激烈的批评,还是温和的反思,越来越不争的事实是:高校教学评估的手段正在违背评估的目的,其不无正当的寄望遭受评估手段粗暴的矮化或庸俗化,评估的游戏规则已沦为利益者的潜规则。在此情况下,高校评估体系急需转型,以摆脱形式主义的围追堵截,努力从私利的陷阱中游离出来,于知假造假的浮夸风气中清醒过来。总而言之,高校教育评估要通过转型实现自我救赎。要造就高等教育真正的标准,要惊觉自身的痛感和耻感,挽救高等教育沉淀积久的迷惘。
 
假设高校评估要造就积极的力量,它当自我追问:如何在优化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贡献于大学价值?如何以谦卑的心态和作为促成大学精神的不死?如何在所谓教育产业化的诱惑下点亮教育之火的价值?转型的内涵当有种种,择其切要:重新审视乃至修改、充实评估方案是当务之急。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谋定才能思变,理应广泛吸纳高校本身的建议和智慧,谨防泛行政化的主导者对目标设计的伤害。杜绝评估中整齐划一、旨在纯粹追求一律的呆板程式。此外,高校评估尤其要消除人为的神秘化色彩,开放评估程序,利于媒体、独立机构等社会监督力量的评判。
 
必须要有这样的见识和决心,那就是:高校评估绝不是伪君子们的贪婪之旅,它最应在精神生活和学术标准上造福于大学,推动创造出教育复兴的气象。对教育部而言,评估所现今遭遇的普遍批评并非可怕的事情,实为建设之良言。立足现实,哪怕对大学的未来仅持诚挚的期待,那么,来自于各方、对评估工作诸如此类的指责,都是发展和变化所需要的刺激,都将有利于把那么多的转型推上轨道。如此,请转向思想,转向反思,转向那自我救赎的一切可能。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