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吉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7 2:37:53
陈吉德:麦当劳化的大学
大学被麦当劳化之后,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个性
 
“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泽(George Ritzer)在《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特征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特征有四:效率至上——用最理想的方式完成某项作业,可计算性——客观的项目(如销售量)必须能够量化为非主观的项目(如味道),可预测性——标准化和均一化的服务,可控制性——标准化和均一化的员工。麦当劳化的上述特征在如今的大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用“效率至上”一词来概括如今的大学,可谓恰如其分。某些专业,即便师资力量不足,也能匆匆上马。近几年,影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等专业持续走热,于是一些大学争相开设,就连邮电、水利、农业方面的大学一夜之间也成立了这样的专业,其效率高得离奇,当然师资力量也弱得离奇。再说新校区,现如今,哪个大学如果没有新校区,似乎就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节拍,于是新校区在中华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那一座座地广人稀、设备先进的新校区,俨然是装潢考究的麦当劳分店或者连锁店:所有的教职工和设备都是从老校区(总店)配送过去的。
 
崇尚可计算性的量化考核已经成为大学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地说,有的量化考核是必须的,比如规定行政人员必须达到多少准点出勤率,教学人员必须上多少节课等等。但有的量化考核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唐的。最典型的是对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本应是个性张扬的大学如今变成了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数字化生存的背后深藏着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昭示着技术官僚治校的可怕事实。在这个可怕的事实面前,如果你再恪守所谓的“文章不写一字空,板凳甘坐十年冷”、所谓的“十年磨一剑”,不但不可能晋升职称,拿不到资金和津贴,甚至还可能存在被解聘的危险。
 
麦当劳的追求目标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一个麦当劳快餐店,顾客品尝到的同一食品的味道必须相同,为此,麦当劳所有的配料和加工过程都是标准化的,当然标准化加工后的产品特性是可以完全预测的。看看如今的大学模式,几乎是一样的:中专想升大专,大专想升本科;没有硕士点想设硕士点,有了硕士点想设博士点,有了博士点想设博士后流动站;学校设学院,学院设系,系设专业……其思路完全相同。还有早已被人诟病的全国四、六级统考。无论你走到哪个大学,都会看到学生手捧四、六级统考资料认真拜读的情景。这种标准化的大学完全成了麦当劳的生产流水线,只能培养出毫无个性、毫无思想、毫无能力的庸才,甚至是奴才。他们有的不愿找工作,不愿意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NO一代”。
 
可控制性也是如今大学追求的目标。所谓可控制性,是指通过标准化和均一化措施,达到便于管理、便于控制的目的。比如教学要有周历,考试要有考场记录和试卷分析;学生给老师打分,多少分以上为优秀;每学期要填写教学业绩手册等等。难怪现在有人抱怨说,现在是研究生管理本科化,本科生管理高中生化。最能说明控制性问题的是教育部几年一度的教学评估检查。检查项目非常具体:教案、试卷、毕业论文、听课记录……检查是必要的,但这样过于频繁、过于细致的检查给很多大学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不便。一些大学为了应付评估,主动或被迫集体造假,其造假手段完全可以编一本《迎评阅造假大全》。教学评估如今成了一种伤害大学机体的“瘟疫”,早有政协委员写成提案交给有关部门,但依然“瘟疫”横行。
 
效率至上,讲究可计算性,崇尚可预测性,追求可控制性,如今的大学无疑成了标准的麦当劳:校长或更上层是管理者,行政和教学人员是员工,几年一届的学生就成了络绎不绝的食客……
 
大学被麦当劳化之后,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个性。龚自珍所说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鲁迅所说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都成了空话。这是多么的可怕!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