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万刚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08-1-22 14:54:46
2007年度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由大众科技报社和中国公众科技网共同主办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1月21日揭晓,庄逢甘院士、刘嘉麒院士出席了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的发布活动。
 
近日,我国关注、热心科普事业的潘家铮院士、庄逢甘院士,以及科普界、科技新闻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在对2007年年内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科普事件进行“盘点”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地初评、终评,评选出了“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大众科技报社主办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今年已经是第六届,在广大公众中引起了关注、形成了品牌,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科普传播方式。今年的评选活动注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并首次邀请院士进入终评委员会,使评选更具代表性、权威性和广泛性。整个评选过程也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吸引了更多公众参与,公众对我国科普事业的认知和认同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以时间先后排序,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具体是:
 
一、八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1月17日,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财政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等8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
 
科普是社会公益事业,但长期以来,科普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科普工作者发挥积极性,不利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了科普工作的发展。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不高也限制了科普事业的发展。《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增加科普经费投入,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和指导,有利于调动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要求大众媒体设立科普专题、专栏、专版或频道,增加播出时间、版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普类节目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最终推动科普工作的展开。该《意见》对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制度建立,推动最新科技成果普及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承办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制度于2007年1月建立,自1月29日首次见面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后,全年共举办12次。该活动是将发表于学术期刊中的原创学术论文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科学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改写成科技新闻和科普文章,经过专家评审后,以科技期刊与媒体记者见面会的形式,推介给大众媒体刊载。一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首都近30家媒体记者参加了见面会,有150余篇科技新闻和科普文章在相关媒体刊载。
 
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是在我国率先建立的科技期刊界与大众传媒的沟通机制。对促进公众了解和理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科学素质;对提高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对引导新闻媒体关注科技期刊学术成果,为新闻媒体提供最新研究成果信息;对服务于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表研究成果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是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坐火车像乘飞机,动车组改变民众出行时空观念
 
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运行最高时速达250公里的国产化“和谐号”动车组正式亮相,其设计水平、制造工艺、主要性能、舒适度和安全性完全达到了当今世界同等产品的水平。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动车组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吸引了大量出行者争先体验。12月22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下线。列车采用轻量化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高速受电弓以及交流传动、集成一体化的光纤网络控制等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具有优越的节能、环保性能。列车采用流线型气动外形,具有优异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这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路运行速度已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意味着中国铁路从此跨入高速时代,过硬的技术支持使民众出行“平稳快捷,像乘坐飞机一样”。铁路大提速使各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使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之间,以及与东北老工业基地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四、太湖蓝藻大暴发,公共环境安全引起关注
 
5月底至6月,江苏无锡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100多万市民一周没有喝上清洁的自来水。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监测发现,太湖蓝藻比往年提前近1个月暴发,主要原因是上游污染和太湖水温高于往年,其中,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是太湖蓝藻频发的重要原因。蓝藻是一类古老的、呈革兰氏阴性的原核生物,这类生物虽然不能寄生于人类或动物而引起疾病,却可能产生一系列毒性很强的天然毒素危及人类健康。
 
太湖蓝藻暴发不仅造成了无锡市水危机,也使公共环境安全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6月11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江苏无锡召开,要求完善措施,防止蓝藻再次大面积暴发,确保水源污染不再发生,保障城乡居民饮水用水安全。 不少网友认为,保护水资源不光是政府要紧急行动,民众也要积极参与。要建立垃圾回收、处理、消化的机制,形成循环经济链,实现污染物源头截流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百万农民参加电脑培训,农村科普备受重视
 
2007年6月11日,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和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山西省“百万农民电脑科普培训”开班仪式,并向400万农民手机用户发送启动短信。由山西省科协牵头组织,联合省妇联和省移动通信公司,通过已在农村建成的网络文化站安装近4万台网络电脑,目标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使百万农民学会用电脑、学会用网络,最终达到通过网络普及科学技术的目的。同时组织1万名科普志愿者暑期深入农村,对农村群众进行电脑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并提供了100万份电脑网络知识普及教材供培训使用。
 
2007年夏天,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首都10所高校并组织3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发起了“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
 
11月12日,《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颁布,明确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标准和规划。根据《大纲》提出的整体规划,到2020年,要力争全国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5%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全国农民的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六、节能减排成为“科普日”主题,主会场活动推出多个专场
 
由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系列活动,9月1日启动,活动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推动节能减排的具体设想和措施,发布了《能耗国情报告》、《公众节约意识调查》,并向现场观众发送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指南》、《全民节能减排小窍门》等宣传册。
 
配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200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自9月15日至9月24日,在北京主会场共安排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七个专场活动。此前,“心的和谐”系列科普活动也已启动。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心理科学的内容首次出现在年会大会报告上。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全国各级科协、学会及社会各界共组织开展了2500多项科普活动。
 
七、中国数字科技馆荣获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2007年9月15日,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中国数字科技馆在全国科普日的主会场亮相,现场观众反响强烈。这是中国数字科技馆首次出现在大型科普活动中。11月6日,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www.cdstm.net.cn)作为中国区“电子科学”类的惟一代表,参加“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的评选,最终成为本届5个“电子科学”类大奖得主之一,同时获得每年一次的全球巡回推介活动资格。大会由联合国(UN)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发起,是国际惟一由联合国组织的专门针对数字内容的大奖,是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高奖项。
 
中国数字科技馆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它以30个主题虚拟博物馆、40个网上互动科学体验馆、9大类科普资源库和专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建设重点,既面向全国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又为全国基层科普组织及相关机构提供科普资源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
 
八、北京天文馆50华诞,“北馆星”命名
 
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馆作为亚洲大陆第一座大型天文馆诞生。2004年新馆建成后,北京天文馆成为世界一流天文馆之一。2007年9月29日,在北京天文馆建成开放50周年之际,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 5900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北馆星”。
 
北京天文馆建馆之初制定的《北京天文馆方针和任务的初步意见》明确提出:“北京天文馆应成为我国天文普及工作的中心、天文爱好者的组织者、天文教学的辅助机构。”50年来,北京天文馆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还针对青少年学生经常性地组织、举办天文讲座、天文培训、天文奥赛、知识竞赛和天文科技夏(冬)令营等各种科普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50年里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北京天文馆已经成为我国面向公众,特别是向青少年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九、华南虎照片事件产生多种科普效应
 
10月3日,陕西镇坪县农民周正龙声称在该县城关镇文彩村神州湾拍摄到了野生华南虎的照片。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已经消失了4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极有可能在这个地区存有一个繁殖小种群。消息发布后,部分科学家和网民纷纷对华南虎照片真实性提出质疑。12月2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邀请数码学、动物学、植物学等领域专家就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举行鉴定会,并得出鉴定结论:“照片中的华南虎影像是不真实的”。12月9日,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并如实公布鉴定结果。
 
华南虎照片事件引起了公众对濒临灭绝物种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都从各种角度对此事件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很多人自发地对华南虎的生存环境、种群分布,以及照片的成像技术等等科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考证。这一事件促进了动物学、物种学、植物学、影像学等方面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动了科学精神的大讨论。
 
十、“嫦娥一号”探月成功,再度引发公众太空科普热
 
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11月26日,“嫦娥”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正式公布。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1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庆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嫦娥”飞天前后,媒体进行了大量追踪报道,出现了科普读物、天文观测器材、嫦娥卫星模型等热销,我国再次掀起了太空探测科普热潮。
 
由“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主编的“嫦娥书系”科普书籍出版,权威性科普读物《奔向月球》在北京首发;此前,“全国校园文化航天科普活动暨航天科普挂图捐赠”启动,旨在宣传“嫦娥探月工程”,把太空和月球知识送到中小学生中。受航天热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等院校投入到制作航天类科普展品的行列之中,展品的科技含量也大幅度提升。过去人们大多只能在科技场馆观摩卫星、火箭等静态模型,如今月球弹跳、试穿宇航服等高科技体验型项目已成为主角。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