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保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9 2:3:33
中科大: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对中科大特别欣赏,1983年,他为刚刚5岁的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人才代出,创作当少年;桃李天下,教育数科大。”
 
一所规模不大、历史不长的大学,而且经历了南迁合肥的严重损失,缘何能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中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我觉得这与中科大坚持两个办学方针关系最大。一个叫“全院办校、所系结合”,这是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来的;另一个是“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这是中科大建校时就有的办学思想,后来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提炼出的。
 
科教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科大从建校开始,就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近年来,中科大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与中科院近百家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组成了国内最大的“科教联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合作。学校聘请了杨国祯、龚惠兴、李国杰等17位中科院院士和中科院有关研究所所长担任院系领导,200多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课、指导研究生。同时,每年有1000多名中科大本科生到研究院所开展实践教学,占年招收本科生数的60%。双方还共同设计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力促进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共建系和专业。例如,先后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了国内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系,与声学研究所合作共建国内第一个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交叉学科博士点,与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共建医药生物技术系等。
 
郭传杰说,“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科大最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也是中科大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这一模式的实质,就是教育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符合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内在要求。”
 
中科大非常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2000年正式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该计划将学生进实验室、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正式纳入本科生的正常教学计划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关研究机构的课题和导师,正式参加一个项目,完成后可得6个学分。据中科大教务处处长刘斌介绍,目前,每年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近800项,每届本科生中约有一半同学参加该计划项目。
 
06级研究生封长青是大学生研究生计划的受益者。他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相关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封长青在实验室中专心进行设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最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究项目中得到应用。
 
重视基础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
 
“基础扎实、后劲大”是社会各界对中科大毕业生的评价,许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行业跨度很大,却游刃有余,这主要缘于该校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说,一方面,中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技术研发型并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使之在未来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成为敢当大任的领军人物和关键性骨干,因此,学生必须有宽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创办中科大的那些科学大师们都非常强调打牢基础,并亲自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这已经成为传统。
 
50年来,中科大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原则,逐步探索出一条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据窦贤康副校长介绍,中科大在国内高校中最早实行宽口径培养人才,从建校开始,学生入学后全部进行两年左右的通识类基础课程强化训练,高年级再进入专业学习。近年来,又实行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不分系和专业,学校按通识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几个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对数学、物理、英语、信息技术等重要基础课程实行全校非主修专业统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打好宽厚扎实的基础,增强对科学领域的全面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发现和选择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并使各专业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
 
吴奇是科大77级化学物理系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他说,在中科大四年,我只有两门专业课,一门激化化学,一门催化原理,而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课很多。“据我了解,中科大化学系毕业的同学在美国大学做教授都有很大优势,美国一流大学的化学系里几乎都有中科大校友在做教授。我现在作高分子研究,大学时这方面的知识一点也没学,完全是后来转过去的,是宽厚的基础教育起了作用。”
 
2000年,中科大学制由5年改为4年,但基础课教学丝毫没放松。学校还设立了“困学守望”教学奖,涉及20多门数学、物理基础课程,专门奖励基础课教学优秀的教师;设置了课程讲座教授岗位,聘请一流教授走上本科教学讲台,加强基础课教学和建设。
 
与此同时,学校努力突破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局限,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模式、新途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创办于1978年的少年班,就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典型。少年班在全国最早实行将本科低年级基础教育与高年级全校范围内完全自主选择专业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并探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成才率非常高。这一成功经验后来在全校推广:在低年级宽厚的基础教育基础上,中科大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有3次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学科、专业的机会,特别优秀者可实行“本科—硕士”一体化学习计划。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院士将这种模式总结为5个“自主”:自主选择院系专业、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主选择修学年限。而同学们高兴地称为:“我喜欢,我选择。”
 
谈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近代物理系转到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的03级博士生赵爱迪深有感触。他说:“我大三就进实验室了,但对纯理论物理的研究不是很感兴趣,喜欢做一些偏应用的东西。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作的大部分是交叉学科的研究,符合我的兴趣。导师也觉得应该作一些感兴趣的研究,2001年我转到了这里学习。”2005年,在导师侯建国院士的指导下,赵爱迪在单分子自旋态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坚持“小而精”,不靠规模创一流
 
最近10年来,中科大本科招生规模始终保持在1860人左右,这在国内高校大扩招的形势下显得很少见。
 
“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一个班级有20~30名学生,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如果是40~50人,就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会变成报告会,教学质量必然会大大降低。”朱清时校长说,在我国的高校体系中,中科大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拔尖的理工科人才,所以学校的定位就注定了我们只能追求质量和特色,不会去追求规模。
 
在控制规模的同时,中科大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步入中科大校园,其建筑设施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学校机关办公楼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显得有些寒酸。但是,当你走进实验室就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环境美好,而且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近年来,中科大投入1亿多元资金,重组、新建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5个大型公用开放实验教学中心,还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基地、金工实习基地,为同学们的教学科研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科大的学生是令人羡慕的,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可以平等地申请使用公共实验平台,操作那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手续非常简单。“近年来,我们一直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努力:争取使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像水龙头里的水,学生‘口渴’时一拧水龙头就可以喝到。”侯建国形象地说。
 
要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50年来,中科大始终抓住这个“牛鼻子”,根据国家需求和科学的发展,进行了3次学科大调整,形成了“双力驱动、理工结合”的鲜明特色。所谓“双力驱动”,就是所有学科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理工结合”,是指采取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方针,基础学科在强调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的同时,强调与国家需求和应用前景相结合;工程技术学科在强调面向实际应用需求的同时,强调以深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背景,提高应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建校初期,中科大的学科和专业全部围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目标,突出新兴、交叉、前沿、基础等鲜明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大在全国率先对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在继续巩固基础学科建设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工程学科,更加突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特色。进入90年代以来,中科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力在促进学科交叉、催生学科生长点、打造一流学科上下工夫,利用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的契机,看准一些有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集中人力和资源,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重点发展。2003年后,随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将学科交叉、集成带入一个新的境界。目前,中科大已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并在纳米科技、量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火灾科学与防治技术等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为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07年9月完成的国家第三批重点学科评审中,中科大有8个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理学门类6个,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在二级学科层面上,国家重点学科由过去19个增加到45个,其中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100%;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10个,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37%。
 
《科学时报》 (2008-9-19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