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周逸梅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 11:39:19
人大女博士生石嫣成国内首名公费留美务农学生

石嫣展示她从美国带回的手工制环保袋。(记者 范继文摄)
 
 
石嫣在农场劳动。(石嫣供图)
 
她是一名博士生。她去美国深造,但却没进校门,而是踏踏实实地在农场当了半年的农民。
 
她不是一般的“洋插队”——她是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专门研究一种新型农场经营模式。她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农场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里,提倡大家吃健康菜。
 
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石嫣。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的“农村改革与发展”博士生学术论坛上,石嫣向其他博士生讲述了她在美国当农民的特殊经历。
 
主动请缨出国
 
论坛上,身穿小洋装的石嫣看起来文静纤弱,完全没有农民的影子。当她展示在美国农场耕作的照片时,才不得不让人相信她有着半年的特殊经历。
 
去年,她的一位老师去美国研究“社区支持农业”这种新型农场经营模式时,和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有个想法,希望有位中国学生赴美亲身体验新模式的运行。
 
想法一出,难题随即摆在面前:去哪找这个真正愿意做农活的学生?而且国内没有操作类似项目的先例,能否成功?
 
事情很巧合。后来,这位老师遇到石嫣,和她谈到了这个项目。石嫣觉得是个机会,当场就申请要去。
 
“一方面由于我是硕博连读,当时不用写论文,有这个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我弥补一下缺陷。”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石嫣在研究乡村建设这个专题时,因为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对一些词汇和政策缺乏感性理解。
 
石嫣的导师温铁军回忆,赴美的人选并没有在学生中选拔,因为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踏实的心态,全凭学生自愿。他把石嫣这种经历取名叫“洋插队”,“当年我们土插队能挺过来,我也相信她能坚持下来”。
 
首份申请遭拒
 
决定赴美后,石嫣还是有些犹豫:“我最担心的是我从来没有经验,是否能承受农业劳作的强度。”
 
但拦路虎还是来了,她最先申请前往的一家农场是以盈利为目的农场,这家农场拒绝她的理由是:没有工作经验。“真没想到,我的第一份OFFER居然被拒绝了。”
 
这次拒绝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申请表中,美国的农场需要她详细填写最苦做过什么事,在太阳底下能干活多久,是否能在雨中劳作等。“我当时看见这些问题就蒙了,我真是什么都没做过。”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石嫣是在宠爱中长大。父母虽然没反对她的决定,但是一直非常担心,“我女儿这次出去不是享福,是去吃苦的。”
 
拒签后,石嫣有些担心,因为她必须在4月份农耕前赶到美国。之后,她找到了明尼苏达州的Earthrise农场,并且顺利获得批准。
 
买反季节菜被劝阻
 
今年4月18日,石嫣到明尼苏达州的Earthrise农场报到。和想象中的美国机械化农场不同,这是一家由一对夫妻经营、三个实习生帮工的小农场。因为强调有机环保的概念,农场里只有一台小型的拖拉机,几乎所有的农活都要自己动手,劳动强度超过了石嫣之前的预期。
 
更令她没想到的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成为她初到美国的“一道坎”。
 
为了能完整体验一个农季,石嫣到美国时,正好是播种季节,农场里还没有应季的蔬菜供应。吃惯了中国菜的石嫣想去附近的小镇上购买蔬菜,但却被农场的人阻止。
 
“当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买菜怎么也成为了一件错事?”石嫣说。
 
之后她了解到,在美国人看来,应该食用当季的蔬菜,宁可食用罐头也不能去吃不知道来路的反季节菜。于是,石嫣不得不忍受一个月食用储备蔬菜罐头的生活。
 
拔草全靠手工
 
在美国,当农民和工人一样,也有准时的上下班时间。周六和周日可以有双休日。
 
Earthrise农场只有5名工作人员,却要承担16亩地的耕作,蔬菜的清洗、包装和运输等也是他们的任务。让石嫣记忆犹新的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刷装青菜的盘子,“我洗了整整一天,都不记得到底刷了多少。”当时一边刷,一边想:“今后半年,我就做这些工作吗?”
 
最让她害怕的工作是拔草,由于不让使用化学除草剂,田里各种野草疯长。他们就必须顶着烈日,蹲在田里,靠手工一根根拔除,“看着那拔也拔不完的野草,有时候真觉得灰心。”
 
给同事做中国菜
 
石嫣“插队”的地方,几乎都是美国本地人,她成了那里唯一一个中国人。
 
从小在家备受宠爱的石嫣在出国前并不会做饭,于是放心不下的妈妈在出国前一周,对她进行突击性训练。“我觉得自己挺有天赋,很快就把饭做得有模有样。”
 
在农场工作时,中午的午餐由他们轮流掌勺,石嫣的中国菜最受几位美国农民欢迎,其中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更成为最受欢迎的菜。
 
“在那里,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其实就是对我的了解。”石嫣在那里感受到了美国人的热情直率。
 
学会不少DIY绝活
 
除了干农活,石嫣还学会了不少DIY绝活。
 
习惯在超市买食物的石嫣没有想过,酸奶、草莓酱,甚至比萨都可以自己做。在美国农场,大家都有套DIY的绝活。
 
“其实那些东西,看起来很难,动手却很简单。”石嫣把操作步骤都写在了博客上与大家分享,她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比萨要比必胜客好吃得多。
 
除了吃的,她还会自己做“原生态”的挎包。挎包是用美国普通装土豆的麻袋做外面,里衬是她在农场找的一块花布,而肩带则原本是一条印度的腰带。“别小看它,结合了中、美、印三国元素呢。”
 
成立“泥胶鞋乐队”
 
在美国当农民,除了繁重的农活,也有丰富的文化活动。附近农场的农民们提议组建一支“泥胶鞋乐队”。
 
石嫣在他们的号召下,也加入了这个乐队,并成为其中的鼓手。下班后,他们就聚在一起训练。所有演奏的曲子都是由乐队自己创作的。乐队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亮相,除了正规的乐器,也有搓衣板这种另类乐器。每次排练时,美国农民那种快乐、不受拘束的气氛都会感染石嫣。
 
“那里的农民看起来都很快乐。”石嫣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农民艺术家,给了她新鲜的感受。
 
农活课业两不误
 
石嫣的身份毕竟是学生,所以她在干农活之余,还要做一些调研和学习。学校并没有给石嫣布置什么作业和课题,于是她就趁着下班后和周末,自己设计了访问单,走访附近不同形态的农场。
 
让石嫣很惊讶的是,在美国,农民会看并会买很多书。“别看我们农场小,但是还有个图书馆呢。”农场的管理员会推荐给石嫣专业性的书,这些在国内看不到的书和资料,带给她很多启示。
 
“有的人觉得我做农活是不务正业,但是我确实在专业研究上有了很多收获。”石嫣举例说,之前关于发展有机农业的成本与效果等问题,她也有不明白的地方,现在已经可以给出答案。
 
拒绝不健康食品
 
10月初,农场这一季的工作即将结束,石嫣也将结束她的美国之行。那天正好是她的26岁生日,石嫣特地把她在农场工作时所有的朋友都召集到一起,给他们做了一顿中国饭。
 
离开农场后,石嫣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去了纽约等大城市。半年的农村生活,让这个城市女孩在看见密集的人流和高楼时,竟然无法适应。“最大的麻烦是我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由于受到农民们的影响,石嫣认为她宁可不吃也不想吃不健康的食物,于是那几天她只能靠面包抹花生酱过日子。
 
10月13日,石嫣回到北京继续她的学业。
 
想试验新模式
 
经过半年的插队实习,石嫣明确了自己今后要研究的方向,试验“社区支持农业”这种新模式。社区支持农业是将农业生产与社区居民需要直接挂钩,由居民每年向农场订购农产品,并直接由农场送上门。
 
石嫣认为这种模式虽然在目前中国没有推广的条件,但是她希望自己能首先进行试验,“刚刚开始我就先从一个订户、两个订户做起吧。”
 
她的导师温铁军看了她在美国写的报告,认为石嫣的调查很有意思,并支持她继续把研究做下去,“她的报告只是个开始,我希望她能继续研究中国的情况,做一下两国的对比研究。”
 
希望推广参与式研究
 
这半年的“洋插队”经历,现在成为石嫣非常珍惜的宝藏。
 
在石嫣看来,和普通研究生下乡所做的调研不同,在美国当农民这种形式不是一种观察式的研究,而是一种参与式研究。目前很少有研究生能真正花时间扎根基层。回国后,她挺希望与大家分享她的经历,让大家知道研究生可以有一种另类的研究方式,所以在农大举行的博士生论坛上,她特意在报告后增加了一段即兴演讲。
 
石嫣特殊的经历,引起了论坛上其他博士生的好奇,一名男博士生表示,很羡慕并佩服石嫣的经历,“现在研究农业的博士生,别说去美国农场,就是在国内做农民的经历都太少。”
 
温铁军赞同石嫣的看法,“在社会科学学习中,目前中国很少有这样的参与式试验,基本上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方式,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
 
“只要学生愿意,我们做老师的很愿意帮忙为他们提供类似的实践机会。”温铁军说。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