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相聚北京亦庄共同参加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领航峰会。在此,我代表会议承办方中国电子学会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张峰]: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先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肇雄先生;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龚克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女士;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先生;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先生;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女士,以及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和新闻媒体朋友。让我们再次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张峰]: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第一项议程是辛国斌作主题报告,第二项议程是陈肇雄作主题演讲,第三项议程是Joseph Sifakis先生作主旨演讲,第四项议程是由龚克先生主持院士对话,第五项议程是由刘力作主旨演讲。
[张峰]:首先有请辛国斌先生作主旨演讲,大家欢迎。
[张峰]:感谢辛国斌副部长的精彩报告。接下来,有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肇雄先生作主题为“深化融合创新,共同智能未来”的主题演讲。有请陈董事长。
[陈肇雄]:尊敬的辛国斌副部长、张峰理事长、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的明珠,已经成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竞争热点、焦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强调要加快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对加速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深化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陈肇雄]:借此机会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陈肇雄]:一、机器人发展贵在融合创新。机器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成果,呈现出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高速增长、应用持续深化等趋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陈肇雄]:一是机器人技术加速融合迭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催化剂。机器人集中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与感知、通信、计算、控制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助推人机协作、自诊断、情感识别、机器人集群等关键技术持续突破,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也为我国系统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难得机遇。机器人技术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使机器人具备面向开放动态环境的感知与认知能力,显著提高了系统在未知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助力实现复杂系统的自主智能。机器人技术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创新,极大提升了机器人敏感灵活、人机协作的能力,有望推动虚实共生新阶段加快到来。
[陈肇雄]:二是机器人产业力量日益壮大,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助推器。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创新变革前沿的快车道,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各类机器人产品日益丰富,全球机器人产业快速扩张,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劲新动能。我国机器人产业覆盖了从零部件、整机到系统集成、检验检测全链条,在部分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整机集成与创新应用优势,在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陈肇雄]:三是机器人应用边界加速拓展,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蓝海。随着数字时代的加速到来,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拓展,已成为连接人机物的新型载体,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不断提升,已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应用领域覆盖汽车、电子、轻工等60多个行业大类、160多个行业种类,加速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机器人已经在医疗康复、清洁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助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院等建设,增进民生福祉。面向极端环境下执行复杂任务的特殊需求,特种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不断增强,在应急救援、危险作业、极端科考、空间探索等方面不断展现出新的巨大应用潜力。
[陈肇雄]:二、机器人发展重在产业互促。中国电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从关键核心技术、机器人系统到智能解决方案的科研和产品体系,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助力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
[陈肇雄]: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机器人自主化、灵巧化、协同化技术演进趋势,聚焦前沿共性技术,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诊断高端控制系统、感知系统等技术弱项,突破视觉感知、运动规划、导航控制、激光雷达、微纳处理等关键技术,依托长期积累的算法和软硬件开发能力,提升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自主导航与智能控制水平。
[陈肇雄]:针对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环节,突破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为我国载人航天、火星探测、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重大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陈肇雄]:针对人机协作、意念控制等前沿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成功研发“灵犀手”脑机接口技术,打造多智能、多功能、模块化智能感知信息一体手臂,获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肇雄]:二是打造系列高端产品。瞄准机器人产业高端市场,持续完善迭代产品功能、性能与可靠性,加大产业化培育推广力度,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做大做强优势领域,聚焦智能制造,加强高端产品布局,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围绕工业互联网需求打造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规划等功能于一体的AGV移动机器人,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市场销量位居国内头位、全球第一梯队。持续推进微特电机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为复杂环境作业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
[陈肇雄]:同时,我们前瞻布局新兴领域,重点推进一体电动关节四足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产品的研制及应用,基于自研模组化,四足产品市场认可度显著增强,人形机器人陆海空三栖机器人取得重大突破,规模化应用步伐不断加快。
[陈肇雄]:三是推动应用示范推广。紧扣经济社会各领域多样化应用需求,持续丰富机器人应用场景,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集合机器人应用潜能。一方面,深耕行业应用,围绕集成电路、汽车、医药、物流等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需求,从感知智能化、单体智能化、系统智能化三个维度推动移动机器人与智能化生产装备融为一体,构建普世化智能系统,为用户带来价值增益。面向智慧物流应用需求,基于协作机械臂形成了智能检测、智能分拣定制化解决方案,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
[陈肇雄]:另一方面,做强特色应用,深入剖析应急救援、医疗康复、养老助残场景共性痛点问题,成功研制国内首款运动增强和辅助力一体外骨骼机器人,针对行走、奔跑、攀爬等特定需求,形成特制化解决方案,通过澳门准入认证,在社区、景区、医院进行穿戴使用,满足特定人群需求。
[陈肇雄]:四是助力行业创新发展。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与国内外同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积极打造创新平台,携手多地政府成立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科技创新高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连续举办26届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机器人小电机领域规模最大的专业盛会。与意大利科研机构共建人机协同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开展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机器人产业共性基础标准研究,在国际电动技术委员会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领域推动相关标准成功立项,助推我国标准走出去。牵头承担多项机器人技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不断提升机器人产业标准化水平。
[陈肇雄]:三、机器人发展成在协同共建。当前,在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和数字技术加速推进的双轮驱动下,机器人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电科愿与各界一道协同创新,携手共建,夯实产业基础,拓展应用空间,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肇雄]:一是集智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搭建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联合体,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形成产业联合,全球联动创新格局。瞄准前沿关键技术,加强机器人技术的原始创新,以特定场景对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精准需求为牵引,深耕细分领域、专精特新技术,打造多门类、专业化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
[陈肇雄]:二是持续优化产业高端供给。面向各行业和特殊行业的专业需求,加强高精度监测器、高性能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的攻关研究,优化升级加工制造工艺,提高机器人综合性能、稳定性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陈肇雄]:三是着力提升应用广度深度。围绕复杂环境,细分领域和特定场景,集聚优势资源,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方案,共建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培植一批高端典型机器人应用,做深、做精优势应用,助力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智能生活方式的需求。
[陈肇雄]:四是携手共建开放产业生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积极推动机器人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应用,共同建设普惠开放平台,协同共建开源生态,打造机器人产业数字基础设施。
[陈肇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峰]:感谢陈肇雄董事长精彩的演讲。下面有请图灵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seph Sifakis先生作主题演讲,题目是“自主系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大步"。请看大屏幕。
[张峰]:感谢Joseph Sifakis先生精彩演讲。下面有请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龚克先生主持院士对话环节,有请龚克先生。
[龚克]: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请到三位院士。我旁边的这位张钹院士是清华大学非常令人尊重的一位老师,在智能领域工作超过50年,是我国从事智能方面研究的先驱者;王天然院士是机器人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乔红院士相对这两位先生是后起之秀,现在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前沿作出了很多重要成果。
[龚克]:说到领航,就得要有方向、有路径,对风险作预判。辛部长在讲话里面谈到最早机器人——巴比伦机器人、希腊机器人和中国指南车,这是古典的设备。从比较现代的角度看,现在一般讲捷克创造的万能机器人,后来有了电影,捷克工程师非常骄傲,说我们的机器人100年了,我说有比你们更早的。如今,距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已经过了70年,各位院士都经历过这一发展过程,无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是各种特种机器人都经过好几代,你们都在不同阶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请各位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回顾,从张老师说起。
[张钹]:我在1978年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从1978年开始,我们就从事人工智能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但那个时候,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没有完全分家,我们自然就会去做机器人的工作,所以从1980年到1982年,我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访问时做的第一件事就跟机器人有关,就是机器人运动规划,所以我1984年在IEEE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讲机器人运动规划的。
[张钹]:回国后,1985年我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我在这里主要做的是视觉方面的工作。这个实验室成立不久,国家刚好实施了“863”计划,我那时就加入了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从1986年到1994年参加三届。在这个专家组里,我主要还是负责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
[张钹]:到了1991年,我们和国防科技大学以及其他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一个任务,就是移动机器人的研制任务。这个移动机器人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自动驾驶车。这个工作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还继续在做。我在这里主要做的工作是智能控制、视觉、机器人规划等方面。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两位才是真正的机器人专家,我只是在机器人领域里主要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所以更加偏重于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龚克]:谢谢张老师。张老师从1978年说起,讲到上世纪80年代非常重要的“863”计划,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这个计划从1986年就有一个智能机器人主题,王老师也是这里面的重要人物。从这一段讲下来,中国其实在很早就起步了,像自动驾驶发展到今天,我们也走过了好多路程。张老师说王老师是真正搞机器人的,您再给我们做一下介绍。
[王天然]:我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上世纪70年代,在老所长蒋新松院士的领导下开展机器人方面的工作。要查我的课题清单,里面可能还有从张老师那里申请来的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这种课题,但实际上,我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后来想法变成产品产业化。还好在我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建立了以自己工业机器人技术为主的企业,并成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公司。我们研究所有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主任到现在还是我在担当。我经历没有张老师那么丰富,我比较简单。
[龚克]:您这经历也够丰富了,因为“863”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机器人工程中心成立的一个企业就是新松,新松是以蒋新松院士命名的机器人公司。昨天晚上在电视新闻的人可能看到了这个公司——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视察工作时,到了这个公司,还看了公司的产品、跟公司员工讲了好长一段话,这是我们国家的机器人领军企业。下面转到乔红院士,相对于他们两位您比较年轻,成果也不少,乔老师您自己讲一讲。
[乔红]:刚才两位院士都特别“领军”,也做了特别精彩的工作,是典型的院士。我受到他们俩特别多的帮助和引导,张院士和王院士在机器人方面对我有深刻的影响。我自己最开始是做机械的,机器人偏机械这部分。我在西安交通大学,后面出国,然后回国。在回国前,刚好模式识别人工智能非常热,我原来学的是机器人机械这部分,觉得模式识别这么热,可以成为机器人的眼睛,我对模式识别很感兴趣,就做了一些交叉的工作。再往前走,就觉得人和机这么多的差别,我们做的机器人笛卡尔坐标,人又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怎么成为朋友?由此,我对人的神经科学开始产生兴趣。祖国给了我们很多自由来做研究,使我能有机会既在机器人领域、又能对其他部分产生好奇并做一些贡献。回国之后,我反而更加融入国际舞台,原来在国外还没有这样。我回国之后也在IEEE机器人领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也是新成立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这也做一个广告,我们重点实验室名字叫做多数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就是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结合起来。谢谢大家。
[龚克]:谢谢乔老师,乔老师您刚才说是哪一年回国的?
[乔红]:2004年底。
[龚克]:2004年底从国外回来进入机器人研究,您是新进的院士,向您表示祝贺!刚才,各位都从工作经历的角度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回顾。今天是一个领航峰会,我们还不能光回顾,我们得往前看,“领航”就有一个目标。
[龚克]:请教各位,你们都是做机器人的,都谈到了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往前发展,它的前景到底怎么样?从你们各自的角度看,你们心目中的机器人发展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到哪儿去?张老师讲“智能机器人”不是新词,1986年主题就出来了,现在又出现了很多混淆。什么是智能?什么是机器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刚才张老师还提到一个概念,待会儿可以再讲讲,智能和机器人有没有“分家”?现在到底是样的“分家”法?中间是什么关系?向哪儿去?是不是重新融合起来?人工智能是不是就是机器人?或者说,机器人是不是就是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是不是就是它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也请各位来讲一讲。要不然咱们把顺序倒一下,请乔老师先讲。
[乔红]:我原本要听两位院士给我一个指导,我就先讲吧,想法不一定对,算是抛砖引玉。第一,原来机器人的定义是服务于人,原来定义是人的奴隶。上次在大会上,我受到特别多启发,就是人机融合,先服务于人,后面做替代工作,从简单替代到复杂替代。人对它有很多期望,从服务慢慢走向一点点平等,往上走了一点。我感觉人对它的期望是——你既然能给我服务,能不能更加像我一点?我感觉越来越像,后面变成有伦理问题了。原来机器做一些事情,后面说能不能和我近一点,能不能代替这个、代替那个?再往上走,它们的有些能力超过了我们,就觉得有点儿危机感。我同意几位领导讲“合”的概念,关于人和机的问题,王院士上次也专门讲过,就是人机怎么合,又合又分。这是我的期望。
[乔红]:后面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关系的那个问题。针对人工智能,我向张老师请教了很多次。人工智能的一个部分和机器人智能有关系,机器人又有硬件,通用人工智能不能用在机器人上?因为机器人有本体,它动了之后,本体一直在循环之中,而且目标不一样,有本体意味着软硬件的充分结合,我认为是有交叉的部分。我是这样理解的。
[龚克]:刚才乔老师讲机器人里用到人工智能并不全是“人工智能”,本体是机器结构,将来可能发展出非常特殊的材料,这不是简单的智能问题。
[乔红]:还有控制。本体做不到的时候,人工智能和控制可以在硬件部分帮助我们。
[龚克]:未来的人机融合,机器成为人的好朋友,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王老师,请您描述一下未来人机融合是什么形态。
[王天然]:未来,机器人形态可能有相当多种,现在人们对机器人有非常多的幻想,其实不仅仅是科幻,有些已经有事实基础了。在材料学领域,真的有人造肌肉代替钢铁机械臂,由此,过去我们搞的动力学、运动学都要重写了,那是具有颠覆性的,可以根据需要有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至于现在说将来机器人究竟什么样,比如工业机器人,我们不好说将来究竟什么样,有人已经提出来分布式工业机器人——谁规定机器人胳膊连在一起,要分开可能就离开了。将来可能五花八门。
[龚克]:王老师很有想象力,我理解您说的“五花八门”。从本体形态看是五花八门,甚至手和胳膊不连着,肘是肘、胳膊是胳膊、肩膀是肩膀,这很有想象力。乔红老师说未来机器人不管什么形态,跟人是友好合作的;王老师说未来本体形态非常多,不见得是钢的,有可能是人造硅胶之类的。最后回到张老师,您给前两位加点儿评论,再加您的看法。
[张钹]:他们两位说的很好。首先,机器人是干嘛的?最重要的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是不是相同的?或者说,人工智能包含机器人或机器人包含人工智能?我认为这都是不对的。从现在的情况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和学科,差别在哪儿?这两个领域或学科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什么?是用机器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它追求的是机器行为跟人类行为的相似性,越相似越好,即追求所谓相似性。机器人则完全不同,机器人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只是它的手段之一,我们的设计目标是要造出一个机器协助人类完成某种任务,这个任务原来是由人完成的。所以机器人的目标是要完成任务。这两者追求的目标完全不一样。
[张钹]:因此,这两者的研究内容也是不相同。很多人对机器人的研究内容做过很多概括,我比较同意概括成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执行机构,这个在人工智能里不一定都要做。但因为机器人是要完成一定任务的,而在物理世界里,完成一定任务必须要有执行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刚才王老师讲的,可以是仿人、仿动物,也可以不仿。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多数不是仿人物,因为材料还没有解决。
[张钹]:现在是建立在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这一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做不一定要走仿人的道路(现在仿人是最好的),大家还在研究过程的中间,像刚才王老师讲的。第二方面是能源,特别是对移动机器人来讲,高效能源是关键问题,而人工智能则不研究这个问题,因为要完成一定任务,能源问题必须要考虑。
[张钹]:第三方面,这是一个大口袋,叫做智能控制,包括控制、人工智能、传感器、环境感知。三部分内容中,只有第三部分跟人工智能有重叠,就重叠在智能机器人一部分工作上。
[张钹]:总结来讲,机器人不是人,而是要做机器的,这个机器要完成一定任务,人工智能则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请大家注意,这里是模拟智能行为,不是模拟智能的。这两个领域都会被大家误解,机器人这个名字让大家误解成是一个人、必须像人;人工智能这个名字也不好,人家以为人工智能是做智能的,因为我们现在对智能的了解非常少,我们没有办法做智能,只能模仿智能行为、智能外部表现。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区别。
[张钹]:至于它的前途,王老师讲的非常对,我也认为未来会有多种多样的智能机器人出现,不会出现跟人一样的、做大量通用工作的机器人,这个目前是做不到的。机器人目标是什么?是完成一定的任务。所以我们何必做一个手术机器人,但让它去扛大包呢?没必要,将来会出现手术机器人专门做手术,非常拿手;还有专门的类似起重机的机器人等等。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机器人目标就是要完成某些过去人类完成的任务,协助人类完成很多任务,所以基本上表现为专用的。
[张钹]:刚才法国的院士也讲到了通用信息,他认为系统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只能说有一定通用性,不可能做出一个能完成人类可以做的任何工作的机器人。这方面是有很多争论的,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这个争论——通用人工智能要不要弄?因为这个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有可以争论的地方。有必要去做这样机器代替人吗?我们人还不够吗?如果我们需要人的话,自己多生一些人不就完了,为何非得要造跟人一样的机器人?这个必要性本身不是很大。我非常同意王院士刚才讲的,将来会有多种多样的智能机器人出现,每个机器人完成一定的工作或某类工作,我们希望它完成一类工作。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龚克]:非常感谢张老师。果然是清华大学教授,给我们上了一课,非常严格地讲了它的定义,讲了它的区别。对机器人的未来,三位都谈到要帮助人,我们希望能帮助得更好。它并不见得一定是什么样的形态,也不见得非要走向通用,最重要是帮助人完成好这项任务。王老师,最近我看您讲人机共融,刚才乔红老师也提到了。人机共融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不是请王老师谈一谈为什么要人机共融,人机共融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怎么才能加以解决。
[王天然]:我自己说了两次人机共融,乔红院士也说了。张老师说的我也很同意,机器人是机器,是人造出来的;人造它干什么?就是为自己服务,这个是目标;造出来会什么样,需要什么样、能造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即便需要这个样但造不出来,那也没办法,不一定非要什么样。我有一个观点,将来不管机器人造成什么样子,有一个问题肯定是共融。它跟人是什么关系?现在人和机器人就是主仆关系,我告诉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很简单。
[王天然]:有人说,将来机器人就是统治人类,这很危险。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科幻了,人造机器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机器人造出来就是为了取代人。某些环境下,代替人做一些艰苦劳动是对的,但目的不是和人争夺同样的岗位。机器换人、取代人的说法估计会把机器和人的矛盾挑起来,其实不是这样的。过去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人背肩扛变成人拉车,然后变成汽车,人开汽车,把人取代了,怎么办?不取代为好,机器人是一样的。人和机器到底什么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像刚才张老师和乔红说的,将来最好的办法是它能替你服务,最好是伙伴关系,最好是它宛如同类,你是机器我是人,但是我们俩感觉是同类,不是人和机器在一起。虽然你是机器,这样你能更好为我服务,而不是统治我。
[龚克]:王老师描述了一下人机共融,我如果没听错,是用了这么一个很精巧的词,叫“宛如同类”。但它还是在为人服务,只不过服务得更好、让人感觉更亲切,现在说养老服务机器人恐怕更需要这种。另外,它还需要有一定的智能,有比较精准的判断、情感认知、正确决策等。乔老师这几年在致力于将机器人的手、眼、脑融合,您看机器人将来的智能发育会是什么样子?
[乔红]:您问的问题都很大,我觉得不好回答,刚刚王老师讲了,我们原来做了科技部重大项目,这个项目当时的题目里有机器人智能发育,“发育”这个词有点儿超前,但是指南里面写到的。刚才,王院士专门讲到我们期望人和机更近一点儿,咱们国家科研特别宽容,有一种机器人研究是从功能倒推问题,这个功能要做怎么办,还有一种研究给我们胡思乱想的机会,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我可能会想人是否有这个特点,它的机理是什么,这个机理就是王老师刚刚讲的,这个机理能不能复制,张老师也提到了,即便这个机理很好,但是我不能复制也有问题。
[乔红]:我们中间跳了一步,我想要这个功能,我觉得人有,它的机理是什么,这个机理和宏观有什么关系。第二,这个机理能不能复制。我们考虑“发育”的时候有定义,这是自主学习的,不是我叫你学的,它是自由运动的。第二,越来越复杂。第三,永远的学习。这三个要求实际上挺难做到。我原来一直感觉机器人和人有特别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意识、情感和自己的目标,而机器人没有。这有可能是好事,因为它要有还挺麻烦的,它没有目标因为没有真实情绪。这个部分要不要复制也是一个问题,人有理性但也有感性,可以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部分并没有在机器人里面产生真正的复制。所谓“发育”现在主要还是讲肌肉发育,硬件有一定发育,智能有一定发育。这种差别造成机器人宛如伙伴的努力,还是服务于人,这是我的理解。因为我们讲发育原来讲软的,后面做了一点硬的。谢谢。
[龚克]: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乔红]:我们都模拟了。刚才老师说有的做不了,而我们用计算机模拟,前额叶有快和慢,机理做得多,肌肉也做了一些,如单肌肉和多肌肉控制。
[王天然]:我补充几句,人机共融是一个重要问题,原因在于其不仅仅是理论上得探讨,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出来了,现在机器人进步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工业机器人中,新出了一类已经在统计学中单独统计协作得机器人。原来工业机器人需要装在笼子里跟人分开,为什么装在笼子里?为了安全,防止会把人伤了,现在之所以放出来,是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叫做防碰。实际不是防碰,就是防还防不了,碰到怎么办。现在再用这种东西比较轻巧,应用当中解决了好多问题,比如定位比较简单,可以手把手试教。张老师做“863”专家时,我看到手把手试教为什么弄不了?不能手把手,因为手把手太危险了,现在可以了,有人就可以租机器人来做了。
[王天然]:这样机器人还有一定的局限,但发展目标是希望这样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将来跟人的关系就像师徒一样,跟着师傅学,帮着师傅干活。将来重要的问题是相互信任。还有一种医疗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解决残疾人的问题,比人的本事还大。人身上背着钢铁的东西肯定相当不舒服,也不能很协调,最好是机器人可以知道人得感觉和希望,机器人要怎么作,人也都知道,这就是现在的发展目标。我定义现在发展的目标是宛如手足,将来最好是宛如同类。
[龚克]:刚才谈到机器本体和控制。张老师这两年总在讲人工智能3.0,刚才说到机器人的几部分还是跟人工智能有关系,特别是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本身的能力对机器人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张老师简要谈谈人工智能3.0的概念,以及人工智能3.0对未来机器人发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钹]:这跟刚才两位谈的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人和机器的关系实际上可能有三种:机器是我们的奴隶,我们叫它干嘛它就干嘛,目前我们跟机器是这样的关系。但我们希望进一步发展智能机器人,它能够成为我们的兄弟。另外还存在一个可能,就是它会不会成为我们的主人,我们反而变成它的奴隶。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愿望是成为兄弟,但有没有可能成为兄弟?存在不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跟它会处于互相伤害的关系?
[张钹]:这是现在人工智能治理提出来的问题,后面可能会讨论到,就是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刚才王老师也提过了当初阿西莫夫、霍金等人提出的观点。这个问题在机器身上,机器发展到有意识、智能超过我们,我们就失去了对它的控制,因此对这样的机器人要加以限制、加以治理。
[张钹]:但20世纪人工智能发展起来后,大家发现这个问题不完全是这样。机器人的智能还很低时,我们就处在危险状态,为什么?那些我们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比如现在用深度学习方法做一些事情,这个人工智能算法是非常危险的,是没有可能性保证的。如果我们应用这种人工智能算法,必然会带来对人类的伤害,所以这已经变成一个现实问题。刚才讲治理机器人,那种机器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过去我们都认为这个不靠谱。现在大家认为靠谱了,首先要治理人自己,也就是说,你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张钹]:我们提出来第三代人工智能,就是要解决第二代人工智能算法不安全、不可靠、不可信、不可控这种状态,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下面谈到治理的时候,可能涉及的问题更加深远。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近忧”,已经不是“远虑”。过去霍金、比尔·盖茨提出来的问题都是远虑,目前不可能会面临,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这个问题马上要着手解决。这是我们提出来第三代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思想。
[龚克]:我们一般理解的所谓人工智能2.0,是大量利用数据、深度神经网络、数据训练来形成人工智能,张老师能不能非常简单地讲一讲3.0跟2.0有什么不一样——完全颠覆2.0、替代2.0,还是在2.0之上的发展?
[张钹]:应该说,3.0是在1.0、2.0之上的发展。法国的院士触及到这个问题,最后提出来模型+端对端的学习。
[龚克]:跟您有点像。
[张钹]:大家都认识到,纯粹靠数据驱动方法必然不鲁棒、必然不可解释、必然不可靠。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加上知识。他是加上模型。办法很简单,但还是存在困难,因为你要把知识加到数据驱动,方法上要有很多改变。第一代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是知识驱动,第二代人工智能主要是数据驱动,这两个办法都有片面性,必须把这两个方法加起来,才有可能发展出来可靠、安全、具有可信性的人工智能。这是目前的整体趋势,这样也可以发展出可信的智能机器人。
[龚克]:张老师从第一代、第二代讲到把第一代、第二代结合起来形成第三代,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数据的办法由于存在不可解释性,不能处理常识,会出现把月亮当成黄色交通灯这类的问题。我们把这个话题先按下来。刚才乔老师谈到伦理的问题,机器人发展会出现伦理问题,其实我理解在技术领域、在医学以外谈伦理机器人谈得比较早。阿西莫夫三定律就是伦理规范,今天加上智能。回到乔老师这儿,现在伦理问题最突出的是什么?
[乔红]:确实如您所说,伦理在机器人领域讲得比较早。现在事实上机器人是不小心伤害人,人工智能算出来不是有意的。机器人没有意识,但是有自学习能力,有私心造的机器人会不会把这个事情搞坏?这个不确定。给它一个目标,学着学着就学歪了,可能会有什么问题?我自己的想法是——“机器人会不会成为我们主人”是不应允许的,机器人定义就是不能伤害人类,机器人产生时就这样说好了。
[乔红]:建立法律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一个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高端的说“你要有道德、有文化”,一种低端的说”如果干这件事你该受罚”。机器人作为个体,王老师说可以和人类很近,但是兄弟也要明算账,应该有高端道德约束和低端法律约束,可以很近但是要算清楚。什么样的机器人违反了道德、什么样的机器人违反了法律就应该约束,道德约束比较难,比如说车往前开,往前开撞谁,不往前开撞谁。应该有约束,后面是安全和健康。
[龚克]:我接着说一个例子。往前撞人这件事,我理解自动驾驶车可以看成是一个行走的机器人,AGV就是机器人,自动驾驶也是机器人。我到很多有自动驾驶的实验室自己做尝试,我用人工踩油门加速去撞前面目标。早期三年前,有的实验室就不动了,有的实验室就撞上去了。这两年,几乎所有我去过的实验室都不撞了。这就是把一定的伦理植入到控制里面,甚至能防止人类的杀手开车撞人。
[乔红]: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自动驾驶的机器不听你的时候,机器还有一个更高的原则。相当于人家比你的道德高,你想撞人家不让撞。人和机共同决定的时候,本来人比机高,如果机有自己的判别,也会产生一些困惑。
[龚克]: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张老师。
[张钹]:伦理问题现在变得非常重要。我刚才说大家的认识有两个阶段。第一,阿西莫夫那个认识,认为机器人如果智能超过了我们或者有了意识以后,我们如何让机器人按照伦理准则行为。第二,人类自己如何按照伦理的原则设计和使用机器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大家就订好了规则,机器完全照做。其实问题非常不简单,为什么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里遇到了三大难题。
[张钹]:第一,标准和法规的问题。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这本身就有非常大的争议,而且有很多道德困惑。常常举这个例子,一辆车刹车失灵,往前可能撞上5个人,打舵撞上另外一个人,究竟打不打舵?很难说这是道德,那是不道德,这本身是一个研究课题。要把道德或者伦理形式化,让机器来做,这是头一个困难。为什么要全世界来关注这个事情,这是需要法律界、道德伦理各界共同研究我们给它什么准则。这是第一个问题。
[张钹]:第二,对机器而言,我们说给它一个道德规范,假设道德规范有了——你不能撞人,但它是不是一定不撞人,这就涉及机器人的行为可控不可控。现在发现如果把人工智能加上去,它就不可控,为什么?因为人工智能加上去,刚才乔红老师说过了,如果完全按照规则执行,就不是智能机器人,你得给它一定的灵活性,它才能有创造性,才能有自主解决问题。我们不是希望它帮助克服人类缺点,给它一定灵活性、灵活性就用概念描述,概念描述有可能做对或做错,给他灵活性、创造性、自主性,必然付出的代价是它可能不可控。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规则搁进去就不是智能机器人,但还是受你控制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理论上现在没有解决。
[张钹]:第三,对人类而言,我们要求每个人在设计使用机器人的时候,都要遵守伦理原则。不用说,有的人根本不遵守,即使遵守的人,其实我们对每项技术、每种机器都有不可预测性,我们怎么知道这么做出来就会行善?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作模式识别,识别率提高得非常多,但大家没有预计到这种办法实际上鲁棒性非常差,引起很大的安全问题。这是人类预计不到的,所以对每一个工作,即使你定了很严格的规律,做出来很多东西也可能是此前预测不到的。
[张钹]:由于这三个原因,造成机器人治理会有非常大的困难。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就说明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简单。
[王天然]:我想问张老师一个问题,您说伦理问题大家都那么关心,是关心机器人伦理问题还是关心设计机器人掌握伦理的问题?
[张钹]:进一步来讲是人,最主要关心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你是不是会滥用和误用机器人,特别是现在,滥用人工智能的现象非常严重,机器人将来肯定会被滥用。为什么?作战机器人、杀人机器人就是一种滥用,目前这是考虑到的。另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很好的评估预测,不能随随便便定一个规划,就说怎么怎么样,特别是机器人要做非常严格的评估,它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有哪些,负面影响有哪些。做一件事情肯定会有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是正面的,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现在主要是这个方面,当然在学术界有更多讨论机器人的问题,因为那个比较吸引人,比较长远一点。在我们看起来,乔红算科学家,我们算工程师,我们工程师是看眼前能不能实现。
[龚克]:回到王老师,王老师不能只提问题,也要说一些观点,关于治理方面的。
[王天然]:智能最早的时候,人形成机器人有感知、有推理、有行为,这些都在发展。不一定都是用人工智能技术,有些可能是用其他方法,但这也仍然有伦理问题。但是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后,有可能产生新的伦理问题。这个伦理问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还是机器人本身带来的,我有点想推托责任。
[张钹]:主要是我们。
[龚克]:有担当。从大家工作经历出发判断机器人向哪儿发展,以及现在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很多问题需要靠今后技术和治理协同发展去解决。
[龚克]:需要外部的约束以及技术的落地,最后要靠不断研发去解决。这是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在场和线上有很多年轻人都是从事跟机器人研发、规划、使用、维护甚至管理有关的工作的,最后用一点时间,请三位对年轻人,特别是从事智能机器人从规划到管理的年轻人提出一个希望。
[张钹]:因为这是世界机器人大会,所以我认为我们刚才谈的那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发展,合作创新,让机器人健康的发展,造福全人类。我补充一点,我虽然说治理有很多难题,但从技术上讲,很多人提出有三方面工作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研究新的分析工具,主要是形式逻辑+伦理推理或者伦理分析。因果分析、伦理分析这套东西为我们做更好伦理结果的预测,这方面研究工作现在在进行。第二,完全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的办法。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难以给出定义,但我们可以给出样本,指出哪些行为不道德、哪些行为是道德的,通过机器学习区分道德和不道德。对没法定义的问题,还是可以通过标注数据学习做到的。
[龚克]:而且人产生数据训练。
[张钹]:最后是仿真模拟。无人车就是这样,大量做实验让它跑,通过实验和模拟发现问题、逐步解决。刚才还提到法律问题等,从技术层面,大家认为这三个工作有可能解决安全性、伦理等问题。
[龚克]:张老师特别提了一个,希望年轻一代合作创新。
[王天然]:我同意张老师的观点。我的工作体会是,到上个世纪末,重点都在工业机器人精度、可靠性、控制多少轴、怎么用得好,现在人们开始解决的不是这个问题了,那些基本满足应用了。现在解决机器人不是嫌贫爱富这些不满意的地方,而是新的领域不断出来、相关技术不断支持。机器人变得前途非常灿烂,灿烂的意思是很光明,而且多种多样,很多地方在吸引你。而且应用人对机器人吸引力特别大,因此有人说现在是机器人发展黄金时代,各个学科融合在机器人身上充分体现。机器人研究需要全世界各地的人,尤其中国青年,抓住这样的机会发现新的能解决的问题,创造出新的东西。
[龚克]:融合是一个观点,多学科融合在机器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请相对年轻的乔院士给更年轻的人提点希望。
[乔红]:刚才两位院士讲得特别好,我讲三句很抽象的话。第一,年轻学者保持宏观力,宏观力就是两位院士讲的宽容度,社会对你的需要、他人对你的期望、不同领域的不同声音。这个还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就不能接住社会的期望和社会对你的支持。第二,自强自立,就是执行力。怎么把事情一步一步地执行,需要坚定力、执行力和坚定意志。第三,开放度。很多年轻学者本身很强,但不能接纳其他人进入他的小领域,这就造成不能学习和成长。送给大家这三个词:宏观力、执行力和开放度。
[龚克]:感谢大家的发言。我也不做什么总结,我给大家做一个广告。前面谈了这么多,智能机器人可以拆成三个词:智能、机器和人,我们讨论了它们的关系,在三者相互关系中发展。今天下午第一个报告由李培根院士作,叫做智能—机器—人。大家听听李先生的意见,可能会受进一步的启发。今天对话就到这儿,感谢大家参与,谢谢各位。
[张峰]:非常感谢龚克主席、张钹院士、王天然院士、乔红院士的精彩对话。接下来,有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女士作主题演讲。大家欢迎!
[刘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刚才听了嘉宾以及院士的精彩致辞和对话,我觉得收获良多,也很高兴在这个秋天与大家相聚在亦庄,共同见证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召开。我谨代表北京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开发区发展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各位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刘力]:北京经开区自1992年建设以来,已经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个主导产业,并吸引了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40个项目,企业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北京经开区规划实施32条产业链,聚力实施产业集群化、智能化、创新三大战略,瞄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创新药、智能造。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过20%,成为继汽车、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之后,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去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北京经开区跻身前三。
[刘力]:作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会址所在地,自2016年承办以来,关键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经开区加速涌现。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活跃,逐步形成以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为主导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格局。截止到2021年,北京经开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200多个国家经开区位列第一。显示屏、新冠疫苗、汽车零部件、CT机,亦庄制造走向全球市场,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到2025年,经开区将再添两个千亿级集群,地方生产总值实现38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
[刘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经开区营造开放包容合作环境,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刘力]:一是建设典型应用场景,打造智能装备产业生态。北京经开区拥有适合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上游供应链有中芯国际为龙头,集成电路产业,提供芯片关键要素支撑,下游产业链有智能网联车和高端医疗器械为工业机器人开拓应用市场防线。借助这些优质资源,经开区秉承“创新无处不在、处处皆为场景”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放智能制造、智慧园区、自动驾驶测试等一批城市应用场景,布局小米、京东方、ABB等60多个智能工厂,推动京东布局智能轨道交通等新兴智能化方案落地实施,大力发展智慧工厂、黑灯工厂,为物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赋予更多广阔场景。同时,依托经开区信创产业基础,软硬结合,开展装备数字化提升,搭建国际一流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创新合作平台,打造具有创新力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
[刘力]: 二是发展核心关键零部件,突破关键领域创新需求。近年来,我们重点提高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能力,增强应用示范效果,在减速器、传感器等多领域实现一批企业成果的落地。2021年底,SMC在经开区成立中国总部,持续加大国内投入研发力度,以软体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为切入点,打造智能化生产交钥匙工程,智同科技与北工大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研发试制到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深知,我们国家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然在七成以上,国产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落后5~10年,加快国产机器人关键、核心、顶尖部分的研发生产应用,增强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至关重要。接下来,经开区将加快布局机器人整机板块、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整机与零部件配套衔接度,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和现代化水平,面向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布局高精度、高可靠性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产业项目。
[刘力]:三是建立全方位服务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经开区已经形成全周期政策扶持体系,围绕人才、技术、市场开拓、中间保障等多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礼包。制定实施“科创20条”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承接“白菜心工程”,国家重大专项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配套支持。每年设立20亿元人才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各级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推进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职业技能提升。自2020年起,我们也出台了控疫情稳增长系列政策,今年已经推出4.0版和5.0版,给予一次性防疫补贴、物流补贴、应急仓促库房租金补贴等相关政策,通过实准快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权。下一步,经开区将继续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新一轮赋能承接,更加精准高效地服务企业,不断增强企业地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刘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面对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北京经开区站在高精尖前沿,勇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具有战略领航性、示范带动性、科技引领性的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峰]:感谢刘力主任的精彩演讲。本次领航峰会上午议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