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30
选择字号:
南京工业大学: 学习党史办实事 聚力发展开新局

 

■本报通讯员 杨芳

“党史学习教育要强调质量,讲求实效,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芮鸿岩在多个场合强调,“开新局就要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

5月19日,在江苏绿色发展与本质安全高峰论坛开幕暨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揭牌仪式上,江苏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胡广杰为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揭牌。他指出,绿色发展、本质安全是国之大者、民生大事。10多年来,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大)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为江苏化工绿色安全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胡广杰希望,南工大以成立应急管理学院为契机,加速化工等领域本质安全“卡脖子”技术研发与推广,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9月28日,该校和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共建的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所揭牌;9月30日,南工大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申报的“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获批;10月22日,南工大举办探·智信息科技与应急管理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材料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南工大校长乔旭表示,学校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与安全、机械、土木、管理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构建“技术+管理+政策+法治+文化”五位一体的应急治理研究基本模式,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跨领域的应急治理问题,织密校内校外“联动网”,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设应急治理智库,将论文及报告写在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里。

据南工大社科处处长陈红喜介绍,近年来学校多个科研团队在绿色发展、疫情防控、政策咨询等应急治理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并被采纳。

突出服务成效,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特色鲜明的工科大学,南工大一直以来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学科优势和区域发展有机融合,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擦亮社会服务的“金字招牌”。

“瞄准科技前沿、凝练创新方向,着眼产业急需、凝聚创新力量,立足区域发展、凝结创新纽带,深入推进校地融合,为南京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做出积极贡献。”乔旭说。

11月17日,南工大和南京江北新区共建的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和未来科技园揭牌。据乔旭介绍,南工大着力打造高校知识经济圈,早前已分别与南京市江北新区、鼓楼区共建“工大智谷”和“工大硅巷”。近五年是江苏化工排查整治和探索构建先进产业体系的关键期。南工大牵头持续开展“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服务了百家企业、减少了万吨级“三废”排放、取得了亿元级效益。2020年,受江苏省化治办委托为全省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提供技术服务,组织了近500名专家深入30个园区和2608家化工企业进行“全面体检、绿色诊治”,共发现各类环保安全问题和隐患6.7万余个,制定“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方案2638份。南工大还参与了江苏省石化产业发展布局方案与江苏省“十四五”化工产业高端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编制,主持了南京市政府“扬子江流域破解‘重化围江’,推动绿色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等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今年10月,南工大向江苏省委提交的“关于加强危化品管理、提升高校实验室本质安全水平的建议”,获得江苏省省委书记吴政隆批示予以肯定。

守护师生健康,筑牢平安校园防线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下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守护师生健康,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芮鸿岩强调。

11月12日,南工大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及智能平台项目通过验收。“开发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及智能平台是学校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开新局的重要举措。”南工大党委副书记吴胜红说,“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平台的溢出效应,构建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围绕人防、技防、物防三防合一的建设理念,将智能化和责任网融为一体。”

据南工大保卫处处长童政权介绍,该平台分为两期项目建设,一期项目构建了“1+6”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即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底座平台,加上实验室安全智能管理、消防联网集成、交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整改、人员轨迹追踪、应急处突救援等六个业务应用平台。据悉,智能平台最终会建成一个集实验室监管、安消一体、智能交通、隐患排查、应急救援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功能、反应迅速、信息共享的校园安全防控平台和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动态监管责任落实,可视化实时展示安全管理状况,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立足新发展格局,学校将继续用党的百年奋斗史滋养师生心田、凝聚精神伟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火热的经济社会生活的适配性。”芮鸿岩说。

《中国科学报》 (2021-11-30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