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庆英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旧时,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此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近年来,又被年轻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连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家喻户晓。聪慧美丽的贵族小姐爱上了穷小子,纵没有天上人间的差别,这样的爱情也历来不被看好。于是,就有了一道用来阻隔的天河,有了凄美浪漫的鹊桥会。据说,是夜,坐在黄瓜架下细细聆听,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若此时天上落雨,那一定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落下的眼泪。
七夕节由来已久,但其节日习俗,已随时光几经变迁。开始时,牛郎织女只是个神话传说,人们抬头仰望星空,不自觉地把人间生活与天上星斗相联系,于是,就有了中国版灰姑娘的故事。秦朝初年,传说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典型,七夕成为当时男女婚配的禁忌。而当时光走到了汉代,人们又从故事的一端走向了另一端,开始重视传说中鹊桥相会的内容。于是,七夕由分离禁忌演变成良宵欢会,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
至魏晋时期,七夕节又有了一次质的演进,人们不再满足于七夕只有爱情的附会,而有了更多的诉求。晋人周处在其《风土记》中说:“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应征。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文中的“河鼓”在湖北荆州一带是牵牛星的另一种叫法。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由对他们爱情的关注,演变到对他们有所祈求。织女的特殊身份,是少女们心目中工于女红的偶像,因此,除乞富乞寿乞子外,少女们还常在是夜设供乞巧。南朝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今天的七夕,静夜聆听、鹊桥相会、设供乞巧等等背景已渐行渐远,它只是一个温馨浪漫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有情人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爱意。
千百年来,对七夕,人们由躲避,到喜欢,再到有所诉求,再到今日成为有情人欢会的节日,七夕的风俗一直在岁月里变迁着。但无论怎么变,七夕节仍然是这个日子,变化的是人的心情。
《科学时报》 (2011-08-05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