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李倩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4 5:21:15
冰山上的来客

 
《渐行渐远的南极——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沈彦斌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李倩
 
站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你的前面都是北?
 
答案就是南极洲。
 
南极曾是一片神秘的疆域,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地方,称为第七大陆,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大陆终年冰雪覆盖,分不清海陆天的颜色。一位到过南极的作家曾这样写道:“我不曾想象过天堂的模样。但是南极的大自然以它丰富的想象力,为我做了一次虚拟实境。我几乎相信,如果有天堂,它应该和这样的场景与感觉最接近……”
 
南极有着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各国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建立了南极考察站。不仅是因为这里埋藏着众多的资源,是大量珍稀化石、陨石的宝库,还因为南极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南极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并且组织了25次南极极地科学考察。
 
《渐行渐远的南极》像是一本南极科考的日记,它记录了南极考察的点点滴滴。它又不仅只是记录,那无法满足读者对南极知识的渴求,它还是一本科普著作,这里汇集了南极的物种、生命的起源、科考的价值。
 
作者沈彦斌是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知名专家。他曾两度赴南极洲进行地质生物考察,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采获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化石标本,为南极洲地质历史变迁取得了宝贵的科学实证。自第二次考察南极洲16年以后,公开了他的南极科考经历,不仅有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还有大量实属难得的南极图景。
 
“南极洲——地球上最古老的路块之一,在38亿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赤道附近,漂移千里,盘踞地球一端。它是冈瓦纳古陆大家庭的一员,长期与其他大陆相邻为伴。它孤立于世,只是4000多万年以来发生的事;它被冰雪覆盖,披上厚重的铠甲,是2000多万年以来发生的事件。”
 
冈瓦纳古陆以南极洲为核心,连接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亚洲的中南半岛,南北被浩瀚的古特提斯海包围,从构造特征来看,冈瓦纳古陆经历了三个时期的解体才形成了现在地球的模样。最后一个与南极连接在一起的是南美南部,德雷克海峡形成后,南极洲才彻底地成了“孤家寡人”。
 
大陆的漂移不是转瞬间形成的,而是亿万年的杰作。“据推测,从中侏罗世至南极冰盖形成的1.35亿至1.4亿年期间,向南漂移了约25°,漂移距离约为2780千米,平均漂移速度为每年2厘米。经过4亿多年的长途跋涉,它从赤道附近来到地球一端,由动植物繁衍茂盛,气温温暖的沃土,变成了千年冰封的白色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来自于南极不同时期的化石,它们完整地保存了地球环境的历史变迁。有舌羊齿植物、袍子花粉的化石,有有袋类动物、恐龙的化石,地球经历了一代代的生命的演化。试想一下,在白雪皑皑的世界,穹苍似乎伸手可触,面对南极这位历经沧桑的见证者,人类该是怎样的渺小,生命又是怎样的轮回往复。
 
曾经有个笑话风靡各大论坛,有个记者去南极采访一群企鹅,他问第一只企鹅:“你每天都干什么?”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接着又问第二只企鹅,那只企鹅还是说:“吃饭、睡觉、打豆豆!”记者带着困惑问其他的企鹅,答案都一样。当走到第一百只小企鹅旁边时,走过去问它:“每天都做些什么啊?”那只小企鹅回答:“吃饭,睡觉。”那人惊奇地又问:“你怎么不打豆豆?”小企鹅撇着嘴巴,瞪了记者一眼说:“我就是豆豆!”
 
南极的主人是这群可爱的生物,它们每日都身穿黑色的“晚礼服”,大腹便便,躯体肥胖,尾巴短小,憨态可掬。南极企鹅数量众多,据统计有1.2亿多只,占世界海鸟总数的十分之一。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有七种: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喜石企鹅、浮华企鹅。其余的种类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地区,还有一种叫做加拉帕戈斯企鹅生活在赤道附近,有时还跨越赤道线。
 
它们是热情好客的主人,在寒冷的极地因为它们的陪伴,给了科考队员无限的快乐。“当我们乘坐坦克出海考察时经常有企鹅追随跟踪,形影不离,有的甚至跳跃到坦克上,展开翅膀,昂头摇尾,似乎到了自己的家,一副高兴样,并落落大方地走到考察队员面前,致意问候。”
 
这里仿佛是梦幻,它冷但却热情,朴素但却不失妩媚,“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南极的晚霞,色彩斑斓,海面上茫茫冰山在夕阳映照下,浮光跃金,座座冰山五彩缤纷,华光耀眼,展示了南极温情、柔和、妩媚动人的另一丰姿。”
 
南极是每一个人的梦中情人,很多人想亲自一睹她的芳容,于是极地旅游变得火热起来,却在无形间破坏了这里的环境。梦中情人只是在心里幻想一下,远远地望着她的感觉其实更美,南极的圆舞曲低吟了几亿年,华丽的舞者刚刚转身。
 
《科学时报》 (2011-08-04 B2 读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