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文本:建筑、阅读、音乐与记忆》,李欧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定价:29.00元
□扬州大学 祁学飞
近几年,人们处于住房难的喧嚣混乱之中。买个房子如同中奖般艰难。无法确定,这是不是“‘现代性’文化的吊诡层面”。这个启发点便出自李欧梵先生的《人文文本:建筑、阅读、音乐与记忆》一书。无可厚非,这本绝非思想指导类的书籍,在李欧梵多年生活和读书的感受与潜思的记录下,于随意甚至有些松散的基调中,不自觉地调动起了我的“边缘视角”。
李欧梵在本书中坚持“我的不少想法往往和‘主流意识’不同,不见得是‘对着干’,而是不自觉的另辟蹊跷,走个人的道路”。从“建筑文本”、“阅读文本”、“音乐文本”与“记忆文本”四个部分,以另辟蹊径的独特视角写出一代人不能忘怀童年忧患岁月的心境,其内容涉猎极其广泛,涵盖建筑、城市规划、文学、电影、音乐、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门类。但由于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我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李欧梵的种种奇思妙想。尽管对于香港的中央警署是模糊的概念,也没有亲身经历老北京城市的变迁,更无法从宏观理解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与白先勇的《游园惊梦》的横向对比,或从《老残游记》说到由此书改编而成的《还魂香》、《梨花梦》等话剧的纵向延伸,但李欧梵个人风趣的语言与尖锐的评论观点所形成的个人魅力,已充斥在全书中。
在这四个“文本”中让我浮想联翩的是“建筑文本”。
其实作为一个彻底的“门外汉”来说,对建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憧憬与不解中。基于对林徽因的爱慕,我始终将建筑及有关领域划分在尽量不可及的层面,毕竟当代能给予“建筑”个人见解的“文人”鲜有耳闻。于是,个人羡慕情绪在无从排解中,更加杂乱无章。值得肯定的是,李欧梵的文字以非专业人士的非学术性语言,呈现了一派他眼中的建筑体系,让我这个“小毛头”也从中获益不少,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书中谈论过的“形式与功能”的话题,颇有一番远见。李欧梵总是以香港作为背景来引发思考。
他在香港居住七八年之后,逐渐发觉目前香港最大的问题是“观念上不能改变,严守制度和程序反而造成不少意想不到的问题”。当然在大多城市这点是通病,否则也不会处处可见烂尾楼了。进而,“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到底如何”呼之欲出。
当今社会中创意设计产业正蓬勃兴起,但唯有功能性创意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就正如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MUJI)”的诞生。
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极简,它的产品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而且,为了环保和消费者健康,无印良品规定许多材料不得使用,如PVC、特氟隆、甜菊、山梨酸等,展现了朴素自然主义的理念。而它所标榜的“物有所值”便是支持它生存下去的强大功能性,这亦是一种创意的功能性价值。我们不该从中学到什么吗?
回归到建筑领域,它占据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但现在的前景呢?蜗居的现状让人心寒,因而住房的功能性应被提到更高层次的探讨课题上。但何谓建筑真正的功能性?这不能以空间的灵活运用与合理资源配置来表述,毕竟我们生活的空间已被太多的“滥用空间”填充,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习以为常。李欧梵戏谑地将阻碍展示功能的“门”称之为“关门”,并且提出疑问——“这些门是否都成了‘现代性’的建筑牢笼,无形中桎梏了我们的心灵”。联想一下,女性地位的历史性问题,是否也是在“现代性”的假象中继续掩埋其强烈的爆发力呢?
从建筑主体的角度考虑“建筑文本”的话,若仅把建筑师、设计师这类的工作定格在“雇佣”关系的层面,未免太过狭隘。这些人应当是城市、社会乃至地球的画笔,他们的着色点不应只为现实要求,更多的应该服务人类。
当然这里所指的“人”并非某一个体或某一特定群体,它的意义在于为整个人类的需求服务。毕竟,建筑并非仅仅是水泥、钢板聚集起的冰冷物,只有汇入了所容载的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建筑美感。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居民区中厨房的空间狭小得可怜。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生存的希望与生活的写意乐趣尽在其中,难道我们不应多加智慧的融合吗?这也就是李欧梵以“人文”为契机的思考方式。
书中另一个发人深思的观点,是对“集体记忆”的城市感问题的思考。
李欧梵以沪港台三个地区作比较,论述了他心中都市公共空间的意义,即实际空间和心灵文化空间。
心灵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指能唤醒“集体记忆”的宾至如归的城市感。
对我个人而言,对于国际大都市香港和霓虹闪烁的台湾是没有身体记忆的,而作者对于上海的看法,我却不得不持保留态度。
李欧梵觉得上海逐渐以牺牲她往昔的女性文化,来“一味追求高楼大厦的健壮之‘美’”。可上海的女性阴柔之美仍体现卓著,如那梅雨的天色,依旧微醺撩人,不过她绝非江南小镇的碧玉,反倒像洋场上谈笑风生的千面女郎。尽管李欧梵难以从中找到宾至如归的集体感,只觉得“集体回忆”之类仅存于“老上海”的间隙中。
但于我之见,上海的“熟识度”虽令人怜惜,但恰恰如此,才造就了她的竞争与激情。自古便有英雄惺惺相惜,更迭至今,不也能产生共同气场的泉源?
不可不提,李欧梵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启发性价值不可磨灭。书中的理念,在观赏中,眼前的琳琅满目并非是观赏的核心,反倒是留在身体上的某种触感、体悟、思索才是值得欣赏的。正如鲁迅有言:空留纸上声。纸虽不存,但声音犹在,静默更孕育记忆。这份源自我自身的记忆,与学习体悟到独特视角,是此书带给我的思维美感。
亦或许,李欧梵这份从“人文”出发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更该钦慕的。
(本文获二等奖)
《科学时报》 (2011-08-03 B4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