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孙琛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2 6:13:13
董何彦:做世界上最好的支架

 
董何彦的职务包括大连垠艺生物材料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大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外科植入物标委会血管植入物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她在这些角色之间不断转换,忙碌并美丽着。
 
□本报记者 孙琛辉
 
记者在大连市金州新区垠艺公司办公大楼采访董何彦时,她精致的妆容、从容的谈吐以及个人风格明显的公司布局,让人很难将这样一个温婉的女子与一位干练的企业创始人、管理者联系起来;而谈起公司发展与科研项目,她思路清晰、理性而自信。
 
锁定最具治疗价值的生物材料项目
 
董何彦是恢复高考后1978年全国统招的第一批大学生,物理学专业。由于对医用物理学科感兴趣,她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大学联合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脏电信号时空问题”。
 
硕士毕业后,董何彦在大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制向量时空心电仪的过程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仅作出诊断是难以让患者满意的,“得到治疗才是患者最重要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考虑,她1995年果断调整研究方向,将视线转向生物材料研究,研究目标最终锁定在最具治疗价值的生物材料项目心脏支架上,并创办了专门的研究所。
 
2000年,董何彦的两个治疗产品已经走向临床。而大连大学也积极促成相关项目或技术的产业化,以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2001年,大连大学投资100万元,大连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200万元,大连垠艺生物材料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就此成立。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心脏支架产品,就是我们研发的无聚合物涂层药物心脏支架。” 董何彦谈起自己的产品显得非常自信,“我们已经拿到认证、开始销售而且在医院使用了。”
 
据悉,董何彦等自主开发的无聚合物涂层(Polymer-free)药物心脏支架,摒弃了聚合物包被支架加载和携带治疗药物的设计思路,通过对金属支架界面进行微观化处理,原位生成微米级微型盲孔,实现了治疗药物的加载和携带,有效解决了第一代药物支架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
 
创建中国人的药物支架品牌
 
据了解,垠艺公司独立开发出金属支架、金属支架系统、Polymer-free微盲孔载药心脏支架系统等系列高端医疗介入产品,成为中国介入器械领域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
 
董何彦说,垠艺 Polymer-free药物心脏支架作为第三代药物支架的首创者和技术导向,具有与国内外产品一致的技术性能和治疗路径,更独有临床安全性的保证,能够解决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支架无法克服的贴壁不良和血管内皮爬行延滞的问题,从而终结了药物支架“远期追赶”现象,有效降低或避免了血栓形成风险,替代技术优势和性价比明显。目前,该药物心脏支架项目年产值已达3亿元。
 
“我不想一味模仿国外,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创造自己的科研成果。”董何彦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在国家药监局注册的心脏药物支架共有6种,垠艺支架是第一个载药方法技术自主并有国家发明专利的产品。
 
2011年6月1日,美国强生集团收回了其销售的第一代Polymer高分子聚合载药支架,并于6月在美国停产。该心脏支架内壁涂有一层用于载药的高分子聚合物。支架装入心脏冠脉血管后,随着药物的缓慢释放,这层塑化膜的副作用长期存在。导致的血栓来不及救治,患者经常还没被送到医院就已死亡。
 
“目前我国一些模仿强生的支架也在快速转型,但垠艺并未模仿它。虽然我们走在前面,但这种概念的推广和普及仍需一两年。”董何彦坦陈,“我的产品确实比模仿的推动起来慢一点,但这是正常过程,就像等待孩子长大。这是快乐的过程。”
 
董何彦不仅关心自己公司的发展,还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2010年1月29日,她当选大连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首任理事长。在她看来,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刚刚兴起,要增强民族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适当控制进口比例、鼓励国内医院更多使用,扶持其持续发展。
 
独特的爱因斯坦小屋
 
取得这样的成绩,董何彦坦言除了自己的努力,所领导的研发团队同样功不可没。她为这支队伍打造了独特的文化,希望用各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
 
垠艺公司有个咖啡屋,由几张桌子、几把沙发、现磨咖啡等组成。员工工作之余可以到这里喝杯咖啡,与同事聊聊天,看看报纸。董何彦将这个摆放着爱因斯坦照片的咖啡屋命名为“爱因斯坦小屋”。
 
“我们每年都会搞很多形式的竞赛,比如摄影大赛、普通话大赛等。既可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也便于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才。”董何彦说。
 
在垠艺公司,悬挂着一幅董何彦从卢浮宫带回的维纳斯塑像照片。当有人问及在科研场所悬挂这幅画的原因时,她解释道:“残缺美不但是艺术,也是科学。我们的支架就美在它盲孔的残缺上。”
 
目前,垠艺公司正计划投资2亿元,在大连双D港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的新研发生产基地,希望用三四年时间发展为“中国一流的高端植入介入产品生产中心、测试中心和研发中心”。
 
“只要我们以研发为灵魂和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和服务,认真经营,企业的发展是不用怀疑的。”董何彦说,“希望我的企业健康长期发展。不管是现在我自己管理,还是未来采用社会化管理模式,都能与世界大公司相媲美!”
 
《科学时报》 (2011-08-02 B4 大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