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卢健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6 6:27:6
江上青与暨南大学的不解之缘

 
江上青
 
百年暨南,三落三起,五度播迁,与国家的命运共起伏,以精卫填海之坚毅意志,培养了五大洲学子20余万人。江上青无疑是灿若星辰的暨南校友中最为闪耀者之一。
 
□卢健民
 
1931年8月至1932年2月受中共党组织委派,江上青在国立暨南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学习。虽在校时间不长,但他坚持学习理论,追求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以饱满热情创作了一批爱国诗篇,与暨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本人也逐步锤炼成坚定的革命战士,并为革命英勇捐躯。
 
在暨南的学习
 
1929年7月,江上青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在校期间入党,积极从事学生运动,和一批左翼作家交往,1929年12月不幸被捕,1930年12月获释。
 
一年的牢狱生活,使江上青受到极大摧残,患上严重的哮喘病。而上海艺术大学,因为频繁的学生运动在1930年5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被迫停办。江上青只得先回老家养病。
 
1931年8月,江上青身体稍有好转后,先后两次向党组织请求工作任务。党组织研究决定,派他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历史学系学习,并继续从事秘密的“学运”工作。
 
入读暨南时,江上青是一位刚满20岁的青年才俊,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年华。他不顾身体虚弱,孜孜不倦地学习《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世界革命简史》等书籍。江上青先后听了邓初民、李达等人讲授的社会学等课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马列主义水平,加深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并为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暨南的学运
 
江上青入读暨南大学,是中国社会命运多舛的时期,这段时期,上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作为著名的国立大学,暨南学生当然不会袖手旁观。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1931年9月21日,暨南大学、大夏大学等校召开国难紧急大会,相继成立抗日救国会。9月25日,大夏大学抗日救国会全体学生上街宣传,揭露日军侵占东北的罪行。暨南大学等24所大学派51名代表赴南京请愿。代表团向蒋介石严正提出“驱除日军出境”、“武装学生”、“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等5项要求。与此同时,9月23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紧急通知,要党员利用各种团体或学校的名义,公开活动,组织罢工、怠工、示威游行和集会,要求国民党当局出兵对日宣战。1932年1月28日晚上,暨南礼堂正在上演田汉新编的话剧《乱钟》,正当舞台上钟声、炮声响起一片的时候,暨南校园上空也响起隆隆的炮声,日寇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刹那间,暨南校园钟声大作,师生齐集操场,振臂高呼“保卫祖国,抵抗日寇!”江上青在校除学习外,还承担了继续从事秘密“学运”工作的任务,以上在暨南发生的学生运动,江上青积极参与其中。
 
在暨南的文学创作
 
江上青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激情的诗人,写下一些激扬诗篇,如《前进曲——东三省事件》、《旋风》、《握手》、《融化》等。九一八事变后,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东三省事件》的长诗,诗中写道:
 
为什么替我们底力量担心/悠长的午夜终要走向黎明/地球底边缘涌起了太阳/它奔来欢迎我们底渴望/有一天全世界受难的朋友/沐浴那温暖的阳光……
 
这首创作于在暨南就读时的诗作,和1934年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等诸多抗日诗歌一样,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
 
江上青因严重哮喘,在暨南撑持到1932年2月,只好再回到老家扬州,一面养病,一面创办刊物,发表进步文章,鼓动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经历了在暨南的学习和锤炼,江上青逐步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成为一名思想成熟的革命者。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组织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11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委派他为中共特支书记,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成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最初的奠基人”(江上青战友、卫生部原副部长杨纯语)。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遇反动武装袭击,不幸遇难,年仅28岁。
 
暨南人情缘
 
江上青虽求学暨南时间不长,却与暨南人结下了不解情缘。与其相熟或神交的暨南人不在少数,试举三例。
 
一是葛任远。葛任远于1929年至1932年间在暨南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就读。据江苏泗洪县烈士陵园内的江上青烈士事迹展记载,江上青在暨南读书期间,曾和葛任远一起从事地下党工作。1932年2月,江上青因劳累过度,旧疾复发,离开暨南回到扬州。1934年8月,江上青病体稍复,又受葛任远邀请,到江苏东海县民众教育馆做研究辅导工作。1935年7月,因母亲不服东海水土,才无奈辞去东海民众教育馆职务携母回扬州。江上青在东海县历时近一年,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葛任远后因家计等原因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图书馆馆长,上世纪70年代末去世。
 
二是邓垦。邓垦是邓小平胞弟,原名邓先修,1911年生于四川广安县,与江上青是同年人。1931年春,邓垦同样受党组织安排,到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求学。邓垦1931年春入学,比江上青1931年8月入学早半年,尽管当时由于时局或其他原因,两人在校时间都不长,不过,社会历史学系为新设不久的系,学生不多,两人同时肩负着党组织委派的任务,有着共同的学习和革命活动的经历。由于两人入学时间较为接近,有学者认为,两人应为同窗好友。
 
三是周一萍。周一萍原名周鸿慈,江苏无锡人,193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193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1982年曾担任国防科工委副政治委员。1936年11月,江上青在江苏扬州发起创办《写作与阅读》杂志,该杂志是一份以中学语文教师和广大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进步月刊,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后来,江上青又介绍其胞弟江树峰协助编务与发行。而周一萍1936年在党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暨南党支部组织的革命活动,为宣传抗日救国,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发动进步学生办刊物,以文艺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周一萍最先办了两个刊物《一般》和《译丛周报》。周一萍喜欢创作诗歌,和江上青的胞弟江树峰相熟,对这位富有文学才情的暨南学长江上青颇为神往,周一萍所创办的刊物深受《写作与阅读》的影响。
 
《科学时报》 (2011-07-26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