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成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5 6:16:19
“小”基金驱动“大”事业
——科学基金在中南大学

 
日前,中南大学在该校第四届科学与技术大会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南大学科研活动经费总计45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达2.8亿,同比翻了一番以上;5年来,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参与9项,以首席科学家承担“97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获批878项,仅2010年就达257项,其中面上项目153项,经费数位居全国第16位。
 
对于一所11年前还是以工科为主的地方“985工程”高校来说,这些数字弥足珍贵。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所大学的基础研究水平在学科交叉融合中不断提升和壮大的历史。
 
□本报记者 成舸
 
中南大学由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矿冶和医学是该校两大类传统优势领域。中南大学组建以后,以科学基金为研究基础,以平台为载体,积聚大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有力支撑了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强势学科群的持续跨越,并带动了一批新兴学科的发展。正如该校主管科研副校长周科朝所说,“自中南大学组建11年来,科学基金一直伴随我们成长”。
 
十年克铝:钟掘和她的团队
 
铝是有色金属家族里最重要的轻金属之一。资料显示,我国已探明的铝土矿总量约为27亿吨,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铝矿品质较差,如果采用当时的生产方法,能使用的只有5亿吨左右,只够使用不到10年时间,铝材的质量和性能也大打折扣。这一难题摆在了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掘面前。
 
1991年,钟掘拿到了她的第一个科学基金课题:“有色金属塑变加工润滑机理及高效润滑剂的开发”。那时,基金的平均资助额度不到4万元,虽远远不够,但加上她们向有色金属总公司申请的5.6万元,东拼西凑,总算解决了燃眉之急。由于触及了金属塑变加工的深层机理,这个看似不大的课题却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9年,湖南省第一个主持的“973”项目“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启动,钟掘担任首席科学家。该项目于2004年验收评估时,获得了该年度“973”材料领域项目的最高分,被认为对我国铝业技术整体升级作出了突出性贡献。
 
在钟掘看来,材料制备虽是一个传统产业,却需要不断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否则就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在“973”项目实施的5年中,她将眼光投向了电磁制造、微电光电制造等超出当时研究内容的国际前沿,并组织申报了国内第一项微电子芯片封装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多次努力之后,该方向终于引起基金委的重视,陆续获批2项面上基金、1项重点基金和1项重大基金。“一般某个领域‘重大基金’每5年才有1项,这很不容易。”钟掘说。2003年,这项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的成果“铝带坯电磁场铸轧装备与技术”一举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随着铝材基础研究的深化,张新明、胡岳华等一批中青年骨干迅速成长起来。张新明和自然基金结缘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他刚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不久,便接连在1993年、1995年、1997年得到3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作为上个“973”项目的延续,2005年中南大学主持的“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再次获准“973”立项,张新明出任首席科学家。
 
2008年1月,该团队取得的系列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评价称:由于突破了中低品位铝矿资源采炼效率较低的技术障碍,使我国铝土矿资源保障年限由10年提高到了60年。而这50年背后,是钟掘及其团队的十年磨一剑。
 
在2000年以前,中南大学的“973”首席科学家还只有钟掘一人,而现在,该校共获得的“973”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主持项目已达10项,位列全国第11位,其项目获得者90%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决策科学:一个新兴学科的崛起
 
在以理工科见长的中南大学,商学院的陈晓红是一个例外。
 
陈晓红毕业于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1985年,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她跟着导师承担了“长沙卷烟厂决策支持系统开发”项目,初涉决策领域。此后,她选择了“决策理论、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重点方向,并于1991年开始参与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型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商学院院长的陈晓红有意识地加强了队伍建设。1995年,商学院申请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通用系统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实践”,开始吸纳和培养青年科研人才。
 
2001年11月,陈晓红凭借“互联网环境下群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获得基金委管理学部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成为我国管理科学领域首个获杰青基金资助的项目,开启了国内管理学科研究的先河。
 
2005年,陈晓红率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2008年,随着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获得,她的研究触角逐渐延伸到“面向复杂大群体的群决策与支持平台”研究。2009年,凭借该项目陈晓红团队摘得中南大学第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这是全国平均年龄最小的创新研究群体,也是第一个由女性带领的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到三两成群,再到今天三十四人的大队伍。在陈晓红带领下,商学院聚集起一批生机勃勃的跨学科研究队伍。他们将信息科学成果运用于管理科学领域,致力于决策基础理论和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及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围绕复杂环境下不确定性决策问题,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阶段性学术成果。
 
中南大学作了一项统计,自合校11年来,共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1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获得资助前,有27%获得过国家奖励,47%获得过省部级奖励;受资助后,这一比例分别增加为33%和60%。
 
《科学时报》 (2011-07-25 A4 科学基金)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