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古诗如何说浮云 |
——从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说起 |
■林之光
从2010年10月开始,“神马都是浮云”在网络迅速走红。2011年2月有则统计说,其使用率甚至一度超过“给力”,高居榜首。“神马都是浮云”在其他媒体中也常见,例如,中央电视台2011年春节晚会节目中至少出现两次以上。
其实,“神马”并非一匹“马”,乃是“什么”的谐音,因为在汉语拼音中它们头两个字母都是“SM”。“浮云”意思是“善变”,甚至转瞬即逝,并引申为“不值一提”。在非网络媒体上,“浮云”更多单独出现。例如最近报刊上,有人评说,续《红楼梦》“都是狗尾续貂,皆成浮云”;又有报道,章子怡谈演电影《最爱》(尚未公演)体会时说到,结婚是否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其他都是“浮云”。
其实,我国古诗词中“浮云”早已多如天上浮云,而且用法丰富多样,甚至还有完全相反的奇用。
“万事翻覆如浮云”——浮云喻世事一切皆变
天上浮云,看似不变,其实时刻在变。因为云也是大气,只不过因云中水汽发生了凝结,从而变得可见而已。大气是在不断运动的,特别是大气中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对云的生消和云形变化影响最大。这就是杜甫《可叹》中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原因所在。
由于浮云的这种特性,古人常喜欢用浮云来形容社会中的世事变化。例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山中事事秋来好,只恐浮云变态多”(张实居《初秋偶题》);“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赵秉文《寄王学士子端》);“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酌酒与裴迪》);“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刘沧《经炀帝行宫》)”等。
还有,据记载,唐代王韫秀的“公孙开阁招嘉宾,知道浮云不久长”(《喻夫阻客》),乃是劝夫(元载)要像西汉公孙弘宰相那样开门招贤而不要闭门拒客、迷恋享乐,否则前程会和浮云一样不久长。结果果如她所料,元载最终被杀,连王韫秀也没幸免。
“富贵于我如浮云”——浮云喻名利荣华
既然世事和浮云一样一切皆变,因此古人也常具体把人的荣华富贵比作浮云。
这个比喻最早可能出自孔子。因为《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不是不要富贵,只是不要不义的富贵。再如白居易《同王十七庶子等游龙门有感而作》中的“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是他和老友重游龙门时的人生感叹。六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二)》中还说明了为什么“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贵”的原因:“一旦鹈鶆鸣(秋天到),严霜被劲草!”唐代骆宾王“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帝景篇》),则是从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来说明富贵名利不久长的哲学原因。
古人也常用“视富贵如浮云”来赞扬别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说曹霸潜心作画,甚至忘了年老,他视富贵如浮云。杜甫《送孔巢父》中“富贵何如草头露”,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套用现在流行网络语言,就是,什么名利富贵,“(什么)金钱美女,这是些神马东西?浮云,统统都是浮云”!
“浮云游子意”——比作漂泊游子
浮云在天上不停移行,很像离家在外的游子。所以许多游子诗人就常自比浮云。例如,李商隐“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赠郑谠处士》);戚继光的“行藏莫遣沙鸥识,一片浮云是此身”(《督兵过潮州渡》),则还有指自己行藏不定,戎马艰辛,军机不可泄露之意。李白也有很多自比“浮云”的诗。例如,“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淮南卧病书怀》);“我似浮云滞吴越”(《峨眉山月歌送蜀僧宴入中京》)等。
明末陈子龙《途中》(两首之一)中的“策马望乡关,浮云去不还”,是说诗人自己策马远行,但犹回首恋望。唐代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其前半阕是,“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是说他们十年前曾在江汉梁州欢聚,但分别后匆匆已经十年了。
但古诗中也常有用“浮云”咏别人为游子。例如李白著名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是指友人,即将和浮云一样行踪不定;故人就是李白自指了,说故人就像西下的夕阳,恋恋不舍地不愿落到地平线下。再如李白《赠裴十四》中,“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浮云指的显然是裴回;还有杜甫《梦李白两首》中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则浮云游子指的是李白。
“总为浮云能蔽日”——浮云喻奸佞小人
当然,古诗中也常用浮云本身的特性,即用来形容其高,形容其能蔽日。目的也是营造一种相应气氛,以隐蔽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用意。
形容其高的有李白《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实际上,这是李白奉诏进京,但又不受重用,因而想“通过幻想神游,表达希望远离人世的苦闷心情”。
汉末无名氏《西北有高楼》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说的是夜间从此高楼上发出的悲曲,得到楼下知音的深切共鸣的故事。但实际上楼上佳人和楼下知音都是诗人本人,诗人想通过诗表达找不到知音伯乐而报国无门的深切悲叹。而此曲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发出,是为了烘托此曲的非同凡响和也许还有诗人的怀高才而不遇。
唐代韩翃《宿石邑山中》的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看似实写石邑山之高,实际上也是以此来衬托出诗人旅途的“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浮云自然能蔽日。古诗词中的“日”经常被比作皇帝,浮云自然便被比作周围的奸佞小人。这种诗中最著名的可能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中“日”是指唐玄宗,长安是当时的国都。汉末孔融《临终诗》中“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中的浮云是指曹操当权,挟天子(白日)以令诸侯。晚唐薛能《汉南春望》中“自古浮云蔽白日,冼天风雨几时来”,更是进一步渴望“冼天风雨”,快来扫除皇帝周围的奸佞小人们。
当然,古诗中也有许多“日”不指皇帝。例如汉末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中的“白日”,是指诗人的丈夫(即游子),因久不回家,从而诗人怀疑他是否被他乡女子(浮云)所迷惑。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浮云”更是泛指,“可以是指奸佞小人,指遮蔽真相的事物,也可指官场仕途和人生路上的障碍”。
“浮云却是坚牢物”——浮云的反意奇用
这应该是“浮云”最精彩的用法,颠覆传统,出人意外。下举5例。
宋代张舜民《哀王荊公(王安石)》四首中的第四首:“江水悠悠去不还,长悲事业典型间。浮云却是坚牢物,千古依栖在蒋山。”前两句是怀念、赞誉王安石,后两句意在批评小人。因为王安石罢相之后,便门庭冷落,他的门生故旧纷纷投靠王安石的对立面。甚至元佑元年王安石去世后,前来祭奠的也不多。为此诗人痛心疾首,连撰四诗,批评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说浮云还有情有义,一直依栖在王安石墓所在的蒋山(南京钟山)而不愿离去。但他们连浮云都不如。
宋代王安石的《雨过偶书》。全诗共八句。前六句赞雨来得及时,既解除了干旱,又带来了凉意。第七、八句是“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是说浮云下雨结束也很及时,不致霖雨变淫雨,危害庄稼。实际上他是写自己,也是希望别人都努力报效国家,然后功成身退。
宋代王质(王景文)《山行即事》。王景文就是自称“一百年前有苏轼,一百年后有王景文” 的那个王景文。此诗写他山行见闻,果然一开头就表现不凡:“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是说浮云在空中来来往往,好像在商量天气应是阴好还是晴好。后6句讲他山行中确实经历过先阴、后雨、再日出……。因此这两句诗虽新奇有趣,但确有所指,并非卖弄文字。
魏徐幹《室思六首》第三首的前4句是,“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诗写的是妻子对久久离家丈夫的无尽思念。有一天,这位思妇望着天上的浮云突发奇想,人们不是都“羡慕浮云和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吗,我为什么不能让它给夫君捎几句心里话去呢?但是,转眼一想,浮云千变万化,又怎能让人放心呢。徘徊彷徨,只有徒然相思而已。徐幹这六首《室思》写得催人泪下,因而广为流传。
最后一首是南朝刘孝绰的《三妇艳》:“大妇缝罗裙,中妇料绣文,唯余最小妇,窈窕舞昭君。丈人慎勿去,听我驻浮云。”它的主要意思是,一家中三个儿子都在洛阳当官。三个媳妇中,大的在缝裙子,中的在刺绣,唯有小妇可爱活泼,在边上且歌且舞。“舞昭君”是用王昭君的曲子,暗示小妇长得漂亮。此诗中的亮点是最后两句,她要求“丈人”千万不要走开,要听她的歌。她的歌好听得连浮云也会停下来听。
古人们的想象力何等丰富!把“浮云”的用法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07-08 B2 科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