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梁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定价:39.80元
“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
“绿水碧波绕回廊而明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
撰写这首词的作者、散文家梁衡,不仅仅写得一首首好词,还曾写过一篇篇红色经典散文被传诵转载……
□本报记者 杨新美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集结了过去20余年来梁衡所发表过的散文作品,出版了《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以此为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礼,这部作品也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列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点图书。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收入了上至20世纪末梁衡所发表的《马列公园赋》、《红毛线 蓝毛线》、《这思考的窑洞》、《大无大有周恩来》等,下至近几年发表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毛泽东翻脸》、《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等新作。
梁衡在本书里以人物为线,勾勒出近百年来社会进步的脉络。翻开书就会发现,梁衡笔下的人物有古往今来、名留史册的大人物,如韩愈、林则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也有无名的普通百姓。这些散文中既有赞颂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上有关民族革命建设的大事件,如虎门销烟、改革开放等,又挖掘了那些于平凡朴素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细小事件,如绿化植树、乡村教育等。
书中,梁衡写的是大事、大情、大理的大散文,既积极追求篇章辞藻的文学之美,又大力颂扬人格品德的求真务实之美,力求在政治爱国教育上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同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感化效果。
随他们走进历史深处
关于伟人、大人物的文章和图书多如牛毛,因此,伟人、大人物已是纤毫毕现,人们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毋庸置疑,要把大人物写出新意,是件让人头痛不已的事情。
而读《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上篇就能看出,梁衡不畏困难,毫不回避这些大人物。在富有诗意的字里行间,他的笔墨为我们再次描绘了韩愈、辛弃疾、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为人熟知的大人物。只是梁衡选择的大多都是政治家,而非科学家或是艺术家。因为在他看来,唯有政治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政治家这个位置最容易考验出一个人的才学与品质,所以他在写人物散文时首选政治人物。
此外,梁衡认为,“红色经典”狭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广义上却是指凡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曾有促进作用的人和事都可归入,因此他笔下也有林则徐、辛弃疾等爱国人物。
大人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旧框框,不容易打破。为了让读者有兴趣读这些大人物的故事,梁衡努力“绕开旧话说新话,让文章能‘无中生有’,让文章有新意”。
于是在梁衡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是如何右手批文件指挥作战,左手从事理论研究写文章;我们重踏了瞿秋白同志的故居,特别是门前的那座已成过去的“觅渡”桥;我们走过了邓小平同志落难江西时劳动的工厂,甚至还走过了中国共产党指挥国共大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战略指挥部——西柏坡,以及曾经召开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那间旧伙房。
与此同时,梁衡还用他自己的思考为读者解读了这些大人物。如对辛弃疾,他评论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正是他的这些思辨,让读者对这些大人物在以前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认识。
为能体现时代特点,除了撰写近代或同时代的大人物外,梁衡还为无名劳动者作传,为无名者立名,如喊冤到底的桑氏老人,为了植树而忍辱负重的薛明老师。“无论大人物,抑或是小人物,他们都是在历史脉搏上跳动的,是一个时代的政治印记。”他说。红色经典是个思想的富矿,在这富矿中的重要人物、事件里,可以发掘出很多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用散文唱响红歌
在《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这部红色作品中,梁衡一贯秉承的“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的写作宗旨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将散文的美感融入到红色经典的叙述中,打破了政治叙事的沉重与晦涩,“让红色经典更美丽”融文学阅读与政治教育于一体,铸就这一本生动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史党史类读物。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意境宏阔,既有理性与大气,又有哲理与形式之美。
在写红色经典之作时,梁衡将这种写作看做一个把政治翻译成文学的过程。他将自己形容成一个将政治理论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译者”。“翻译”过程中,梁衡总是试图将高深深入浅出地转化为通俗,把抽象转换成形象,把理论转换成现实。
他说,自己所进行的红色经典系列创作,就是把党的政治理论、光荣传统、光辉思想、崇高的精神翻译成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为红色经典插上思想和艺术的翅膀,以达到读者喜闻乐见的效果。
如何将枯燥乏味的政治翻译成文学?对此,梁衡可谓是有几个独门秘籍——找典型、找意向、还神为人。找典型,就是要找准针对性。如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他用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这六个“无”来表现周恩来的大爱无私。而找意向,则是通过文学意境来翻译政治理念。如在《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中,他以嘉兴南湖湖面上那只被修复的小船,来引述出党史。
梁衡曾说,“作品有思想、有文采,才能吸引人、启发人、教育人。从宣传效果看,才能入脑入心,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你挖掘的过去的东西要贴近现在的生活、现在的读者”。而在这部《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作品中,他正是这样做的,他把握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规律、传播规律,随时秉承着这三个贴近,用他的散文为我们唱了一组红歌。
梁衡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科学时报》 (2011-07-07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