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投奔奇迹——爱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爱丽丝·克拉普莱斯、牛特拉沃·利普斯康姆著,邱俊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3月出版,定价:25.00元
□陈华文
在人类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如同三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世界科学的天空。亚里士多德和牛顿,离今天的我们已经遥远,唯有爱因斯坦,透过他生前的照片和影像,仿佛可以感受到这位科学巨人的心跳和呼吸。由美国科普作家爱丽丝·克拉普莱斯、牛津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特拉沃·利普斯康姆合著的《一路投奔奇迹——爱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看到一个格外真实、格外亲切的爱因斯坦。
毫不夸张地讲,世界上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品数以千计。每一部作品,都充满着对这位伟人的敬仰和赞美,这部传记也不例外。但是它和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是还原了一个真实、可爱、平凡的爱因斯坦。书中的爱因斯坦,有过人的优点,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他有偏科逃课的童年,也有情窦初开的花样年华。他对物理学的执著、对爱情的坚定,对纳粹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在书中都娓娓道来。
造就爱因斯坦成为伟大科学家还有很多的因素,除了他那著名的天才大脑和过人的观察能力,也与其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密切相关:他超凡的魅力和感召力,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他谦虚谨慎、深具睿智的幽默感;他临危不惧、直言不讳的勇气;他对孩子、音乐和小动物的热爱,以及在逆境中始终不变的乐观、豁达。人们还总津津乐道他的一些著名的招牌式特征,比如,喜欢俏皮地眨眼睛。闻名于世的爆炸式浓密白发,他讨厌穿袜子而中意光脚穿皮鞋,特别爱吃圆筒冰激凌等等。
人生的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努力,非一般人能企及,今天若有人效仿他的人生之路,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前些年在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有一篇课文,就是介绍爱因斯坦小时候如何笨,手工课上用泥巴连一个平平常常小板凳都做不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的影响可不小,以致很多中国人认为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愚钝。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作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在童年时沉默寡言不假,但是他特别爱动脑筋思考问题却千真万确。在他幼小的大脑中,有很多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比如一滴黑色的墨水,进入无色的水中,黑色为什么会扩散?再如,光是直线传播,那有没有能拐弯的光线?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就是在不断的追问和科学兴趣的引导下,爱因斯坦才逐步走向科学之路。
《一路投奔奇迹——爱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这本书中,对爱因斯坦1905年发生的故事花费了笔墨,这也是本书中最大的看点,披露了这位科学巨匠这一年鲜为人知的事情。这一年,对于25岁的爱因斯坦而言,是创造奇迹的一年,对于世界物理学发展来讲,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一年。此前的爱因斯坦,已经脱离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顺利地从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经过短暂的失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1902年进入伯尔尼专利局担任职员。这份工作就是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识,检验并验证一些专利技术的真伪。实事求是地来讲,这是一份薪水稳定、工作安定且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这样的工作时间长久了,不免就会产生怠倦之情。爱因斯坦显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享受生活的人,他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正在津津有味地思考物理学的前沿问题,谁都不会想到,世界科学巨匠的桂冠,马上会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摘取!
1905年,爱因斯坦在德国颇负盛名的学术期刊《物理学纪事》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这些论文,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辉煌。此后一直到他去世,他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在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读他的这五篇学术论文。他在物理学领域确实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他的理论见解。这五篇论文,都是科学领域划时代的大作:《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移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研究》、《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其中,《论分子大小测定的新方法》是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到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分子大小测定、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等研究领域。这一年,爱因斯坦得出众所周知的著名等式E=mc2,就是这个简单的公式,奠定了相对论理论基础,这是世界科学划时代的重大突破,这个简单的公式,不经意中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大门。后来的核物理、原子科学、量子理论物理等,都是以此为起点。
这里不能不提及《物理学纪事》杂志,这是欧洲物理学界的名刊。按我们的逻辑,名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般都是名家的文章,而这本期刊却连续不断地发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学术论文,并且是当时非常有争议的论文。这充分表明了该刊广博的学术胸怀和海纳百川的科学勇气。爱因斯坦的理论再怎么前沿,文章写得再好,如果不是这本杂志拍板发表,那爱因斯坦的人生和整个物理发展史,可能都会改写。
爱因斯坦在25岁创造的人生奇迹,值得今天中国科学教育界好好思考。爱因斯坦的成功,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首先是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爱因斯坦作为犹太人,具备这个民族勤奋好学所共有的品质。犹太人也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代,念的是德国最好的中小学,除了学习文法、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对艺术的熏陶也格外重视,他从小就能拉小提琴。爱因斯坦曾说:在抽象唯美的音乐世界里,也能找到与物理学相同的和声。其次是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活动,墨守成规和循规蹈矩的思维,对于科研研究而言是最大的天敌。爱因斯坦对于前人的科学结论,从来都是持怀疑的眼光,总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研究来发现、论证科学中的问题。任何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只要足够勤奋,惯于思考,不懈追求理想目标,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
《科学时报》 (2011-07-07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