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典范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十一五”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张行勇 □徐叔威
2010年1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参观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控股的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超导线材车间,饶有兴致地了解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稀有金属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010年7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视察,了解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改革改制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体会。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十一五”期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及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的关心与指导下,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兴院、兴院富民、和谐发展”的战略,坚持科技创新,成功探索了一条转制院所发展之路。
5年来,该院先后承担国家“863”、“973”等重大科研项目21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及专利300多项,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攻克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与“十五”末相比,2010年研究院综合收入再创新高,达到35.2亿元,增长3.1倍,其中科技收入2.7亿元,增长5.8倍;总资产46.88亿元,增长2.9倍;缴税总额突破1亿元,增长2.4倍;劳动生产率133万元/人·年。以年均40%以上的增速,形成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2010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荣获“企业自主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全国有色行业中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
创新发展模式
转制以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一方面保留了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机构和队伍,依托工程中心强化科研成果验证能力和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科技产业转化进程。
另一方面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构造了国有资产控股、无形资产评估入股、职工参股和管理层持股多元化产权结构,引入资本、管理、技术、劳动等要素参与分配的科学机制,形成了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分配制度。
以重大项目推动平台建设
“十一五”期间,该院以“建设先进的稀有金属材料科技创新基地、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基地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为主线,积极申请承担“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基础应用研究项目215项,横向课题259项。
5年间,该院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6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8项,实现科技总收入6.8亿元,获授权专利200多项,发表论文1100多篇。
先后建成“金属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十多个省级创新平台。2009年,该院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
“十一五”期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产业直接融资近12亿元,形成了由西部材料、西部超导、西部鑫兴为主体的“三大六中”公司,初步形成了以钛为主体的新材料规模化生产能力。2010年,研究院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达到32.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了3倍,以超过30%的增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依托“13115”工程建设的陕西省超导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实现了“高性能NbTi/Cu和Nb3Sn/Cu超导线材”的产业化,产品性能指标全面满足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ITER计划)技术要求,实现我国超导材料产业规模化生产零的突破;陕西省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国际先进的钛无缝管生产线和国内领先的钛板带材生产线;“大型装备用层状金属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攻克了钛/钢宽幅复合板制备关键技术,建成了年产2万t层状复合材料生产线,打破国际垄断,年销售收入5亿元。
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到底
在未来的5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将以建设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国际一流研究院为目标,以提升西北院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把握国家重点支持的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低碳技术和绿色循环经济等所需的新材料研发方向,尽力抢占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进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等新材料制高点;大力开发稀有金属材料的短流程、低成本制备技术和节能、低污染的绿色冶金技术,力争重点突破一批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的稀有金属新材料关键技术;同时,保持研究院的军工配套优势,进一步发挥军工基地的作用,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军工新材料研制任务,全面提升军用稀有金属新材料和军民两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当前,陕西省正以建设“创新型陕西”为目标,全力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核心战略予以实施。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将紧抓“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为陕西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学时报》 (2011-07-01 A20 贺建党九十华诞 展科技创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