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平凡中见卓著 |
——记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王克俭 |
□徐嫦泽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口浓重西北口音的乡下娃王克俭考入北京化工大学,从此开始面对着生活中随处可见、再普通不过的塑料。
1995年和1998年,王克俭获得化工过程机械学士学位和塑料机械方向硕士学位。学习过程中,他对塑料加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只有真正懂得了被加工的材料才能设计出更好的设备并进行合理使用。为此,他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进行材料学学习。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发现,塑料作为材料的一种,复合化才是实现其强化结构和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这一想法,2002~2005年,他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先后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进行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和复合材料高温液态制备技术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他重返母校北京化工大学,任职于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后晋为“博士生导师”,侧重塑料加工成型原理研究和新技术装备开发及工程应用。
钟情于一项如此普通的研究,王克俭说:“塑料的随处可见正体现了其对现实生活的重大影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塑料加工成型,看似容易,实际上却涉及到机电、材料和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交叉,因为延伸领域广,总能找到可研究题目,也就总有新鲜感。而且,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工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总会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喜欢琢磨、勇于创新、善于应用,刚逢不惑之年的王克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数年积累之下,他已发表文章80多篇,获得专利20多项,著译作5部;承担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产业化项目、国防基础研究课题等多项及企事业委托开发项目十余项。科研过程中,他系统开发了锥形单、双和三螺杆塑化等技术,其挤出注射成型一体化技术、塑注分离式嵌套注射技术和快速电磁感应加热相适应的高效注射螺杆系统等技术均取得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他重视技术产业化,担任着多个企业、地区的相关技术顾问,诸多成果也逐步产业化,其节能减排和高质高效的特点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针对工程,他善于提炼科学问题,重视基础理论,取得了一些突破——建立了适合长、短毛细管的聚合物挤出胀大统一模型,首次提出填充复合材料胀大比写为基体胀大比乘以填料浓度因子、共混体系挤出胀大比指数加和表达式;提出了变稀、屈服、触变的时空分离方法,建立了非线性流变本构方程;总结了RTM聚酰亚胺缩聚固化、高韧性聚酰胺接枝衣康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过氧化物引发交联流变规律;开发的在线流变测试 和流变-PVT同步检测的新方法和新装置,正在工程化推广应用。
如今的王克俭,身兼国际塑料加工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料机械协会和复合材料学会专家会员,又受邀担任十多种国内外期刊审稿人。2010年,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他看来,平凡的工作也有值得做的地方,被人疏忽的领域可能也有广阔的前景。目前,他正踏踏实实追求塑料的“高效加工、精密成型、结构可控制造”,尽早促进我国塑料加工成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说:“事业现在才刚刚开始,工作还很多,我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与同行们一起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科学时报》 (2011-07-01 A15 贺建党九十华诞 展科技创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