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刘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26 21:44:4
商业化育种及其效率

 
□刘石
 
目前国内科研育种体制不完善,科研院所的育种项目之间和科研院所内部的各个育种人之间基本上没有合作,各自为战。他们之间信息不交流,育种资源不共享,因而带来的是社会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育种项目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科研效率低下。我国各种农作物育种专业人员大约一万人,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育种队伍,但是效率和效益实在不高 。
 
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效率的科研体系应该是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的商业化(或工厂化)科研育种体系,以本人对于科研战略和科研管理的理解,以及参考国外成功的公司经验,商业化育种体系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第一, 科研与育种项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发表文章或评职称。科研项目的确立是以市场价值和完成时效两个维度为依据确定。它不应该受个人意志和偏好左右,同时应该量力而行。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不同科研项目优先次序的基本原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部资源协调与分配机制。应该杜绝现在普遍存在的“拍脑门”项目和“人情”项目。
 
第二, 科研成果的评价依据,除了目前普遍重视的丰产性的标准之外,它还应该具备以下完全市场化的标准:广适性; 抗逆性;品质优良;适于轻简栽培和机械化耕作。一个产品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具备以上所有特征,但是单纯追求产量不仅仅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会加大经营风险。
 
第三,科研系统内部必须做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这包括: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评价标准的统一;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标准化和持续不断的工厂化流程等。
 
第四,全面运用分子技术手段,提升传统育种的效率。它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双单倍体技术等。
 
第五,科研分工清晰明确,各司其责。建立科学的分工和合作机制;责权利清晰;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六,科研体系必须是与产业化紧密结合。产品的生态测试、农艺性状测试和市场定位测试;亲本繁殖能力、稳定性和生产成本;品种审定与亲本扩繁和商业化生产的无缝隙衔接。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育种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许多现代化和自动化的操作手段无法得到应用,这对于育种效率的提升也是巨大的制约因素。
 
以保守的经验值来判断和分析,商业化或工厂化育种体系比现行科研体制具有巨大的优势,其效率是传统育种手段的数十倍甚至更高,可以成为真正的工厂化的科研流水线。
 
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设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配合:商业环境是否有利于投资者长期投资科研,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激励机制的完善,产业科研人员的自觉和自律。
 
只有打破现行的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式科研体制,建立大循环的商业化流水线式的育种体系,才能提升整体科研效率,减少浪费,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满足未来市场竞争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作者为隆平高科总裁)
 
《科学时报》 (2011-06-27 B3 视界·观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