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郑培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24 5:30:11
聚焦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是“非遗”大县,目前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其中, 有独步中国的蔚县剪纸、蔚县秧歌、拜灯山、打树花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灯山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地处蔚县宋家庄镇东南山脚下的上苏庄村都要举办一项拜灯山的民俗社火活动。这一活动历代相传,延续至今大约已有400多年,是蔚县正月期间古老而独特的社火景观。一年一度的拜灯山活动从正月十二就开始着手筹备工作。艺人们召集得力村民,一方面清洁灯山楼和村里大小庙宇,张灯结彩;另一方面则准备祭祀用的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到正月十四上午,要在灯山楼和三义庙之间的十字街口竖起灯杆,并将火神的牌位供于灯杆上。从堡门外到堡内正街还要挂起用木框做架、纸糊的长方形排灯和五颜六色的过街纸带,上面均写有吉祥短语。排灯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因过去没有路灯,排灯的悬挂又为游人起到了照明的作用。过街纸平常年挂十二路,闰月年挂十三路,寓意月月平安,风调雨顺。下午,点灯山的艺人们进入最紧张的时刻。他们要将数百个灯盏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摆出花边儿和吉祥字样,再把泡浸麻油的灯捻儿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然后将麻油过火预热除去杂质灌入壶中,拎壶为摆好的灯盏一一注油。忙碌之中,不知不觉已经晚霞散去,夜幕降临。三义庙内以及村内大小庙宇开始掌灯、上供。接着灯山楼处的艺人们开始手持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只见灯光点点至上而下,瞬间,一幅神秘而喜庆的灯火字画映入观众的眼帘:“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祝福的字语带着暖暖春意深入人们的心田。灯山前遮有风帘(一种类似纱布的东西),一则挡风,二则呈现灯光的朦胧美,使帘后的灯光影影绰绰,神神幻幻,美不可言。这时,由点灯山的艺人们上供、烧香、礼拜后,接着鸣炮发令,拜灯山活动开始。
 
拜灯山是灯山活动中最为壮观、热闹的场面。村民们事先要选出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为“灯官”,妆扮成县令模样,坐在由四名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由村戏班子里的演员粉墨浓妆伴随其左右,两名翻穿皮袄的丑角(即老王八和老妈子)前面领引,一班人从戏台出发一路敲锣打鼓向灯山楼行进。沿途,围观的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原本只有三四百米的路程要足足走上半小时之多。当灯官一行来到灯山楼的供桌前,只听吆喝一声:“拜灯喽!——”灯官领头叩首拜祭,以最为虔诚的态度祈求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以灯官为首的一行人等拜祭灯山后,要从原路返回。这时,村民们和观光者都可以自由拜祭。除了拜祭灯山外,有小孩儿的父母还要将孩子高高举起攀缘灯杆,寓意长高、高升之意。更为有趣的是,一些已婚未孕的小媳妇们在灯山楼前上香烧纸、磕头拜祭之后,还偷偷进入灯山楼内取六只灯盏,请回家中,供于灶王爷神位前,求得添儿增女,继承香火。正当有些人还在灯山楼前,灯杆之上祈祷许愿的时候,灯官一行在围观人群的簇拥之下已经回到戏台。这时,鞭炮鸣,鼓乐起,大戏开。至此,点灯山,拜灯山的活动才得以落下帷幕,人们又沉浸在那委婉动人的戏曲故事之中……
 
宋家庄镇上苏庄村的灯山民俗社火活动经过几十代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创新和发展,使这一纯朴的民俗民风已经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品位。特别是它那独到的、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更是吸引了村里村外、十里八乡成千上万人每年前来观看。人们拜灯山、祈富足,求平安;人们看大戏,悟人生,谋发展。在摇曳的灯光中,在优美的唱腔中,在虔诚的祈祷中,迎来新的、更美好的一年。
 
早年,蔚县多村有拜灯山的社火活动,各村的活动内容不尽相同,有配合演戏的,有配合演奏乐曲的等等。由于年深日久,别村的多已失传,只有上苏庄村的拜灯山活动沿传至今,所以对研究蔚县的年俗文化弥足珍贵。
 
2008年蔚县拜灯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秧歌
 
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产生与河北省蔚县境内,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剧目、音乐、表演、唱腔等内容的梆子腔剧种。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民间班社多达210多个。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雁北、晋北地区及内蒙古部分旗县。它产生于民间,由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形成了较完整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以其“方言白话”道白和板腔体与“训调”曲目唱腔巧妙结合的形式突出了自身的特色。深受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喜爱。
 
蔚县晋剧团从2003年起重新恢复了蔚县秧歌演出,挂牌蔚县秧歌剧团。排演了《何文秀算卦》、《杀狗》、《打饼》、《过江》等优秀传统剧目。特别是聘请国家一级编剧杜忠、国家一级导演张秀元等担任编导,历时一年多创作的新编蔚县秧歌民间故事剧《剪纸谣》,用蔚县秧歌韵律反映蔚县剪纸魅力,2009年12月,在“洪生杯”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一等奖),44人次赢得16个单项奖,囊括当次戏剧节所有演出奖项,无论是在获奖人数还是获奖数量各方面均位居全省五十多台参赛剧目之首。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栏目在2009年11月对《剪纸谣》进行了全面报道。
 
2008年蔚县秧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暖泉打树花
 
暖泉镇位于张家口市蔚县西部,与山西省广灵县接壤,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
 
“打树花”是蔚县暖泉镇古老文化遗存中最具魅力的一种民间社火活动,人们为了庆贺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因其炸开后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树花”。
 
打“树花”前,将所用的柳木勺在冷水中充分浸泡。晚上,架起炼铁炉开始炼铁,待铁完全熔化后,由五六个技艺娴熟的汉子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羊毛朝外,以防溅落的铁水烧伤),手持用水浸透的柳木勺,盛起熔化的铁水,轮番扬起泼溅在堡墙之上,迸溅开来的铁水如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的帘子,又如火一样的瀑布,其状如火树银花,气势磅礴,颇为壮观。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观看蔚县打树花之后,说: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
 
2006年蔚县打树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郑培明/摄影报道)
 
《科学时报》 (2011-06-24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