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侯在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22 15:21:57
禄智科技做宽做厚节能产业

 
□ 侯在林
 
2002年,一直做贸易生意的莫志禄决定收手不干了,他跑去北京师范大学读了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
 
“有些厌倦了。”在说到为何放下手头的生意去读书时,莫志禄很平静,“除了挣钱,不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我想把心沉下来,好好想想我的未来。”读书可以让人心静,而在读书的过程中,莫志禄不断审视自己的过去,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领悟自己名字的内涵。
 
偶然的机会,莫志禄接触到节电环保行业,随着逐步的分析和了解,他决定开始进入这个充满诱惑而又前景无限的市场。“对于节电环保来说,它利于整个社会、利于子孙后代,又可以给自身一个发展平台,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吗?”
 
放眼世界,中国节电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是国际水准,与国外相应技术水平不分伯仲,但我们在意识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当我们的企业徘徊在生产辅助节电设备的时候,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开始在产品生产源头着手解决节电环保问题;当我们的企业考虑经济利益的时候,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考虑的是社会效益。“意识达不到一定高度,这样的差距将永远存在。”对于莫志禄来说,他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而对于节能环保产业来说,却是多了一个执著而理想的践行者。
 
牛刀初试
 
当莫志禄一脚迈进节电环保行业,他所创办的“禄智科技”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仅仅是给美国的一家制造节电保护系统的公司做代理业务,并没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而且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节电环保行业有的还仅仅是理论上的前景,现实中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市场规模的能力。
 
在当时,国内专注于生产节电环保设备的企业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北方,很多企业其实并不懂节电环保是怎么回事儿,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节电环保”这样一个概念,这也就造成了企业没有相应的意识,即使是免费为其提供节电设备,也没有几家企业买账。2003年公司成立后的一年里,莫志禄只卖出了一台产品。
 
虽然现实的残酷让莫志禄的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但这并没有让他产生放弃的念头。面对惨淡的经营状况,莫志禄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充满无限前景的行业。
 
经过思考,莫志禄得出的结论是:面对国内的竞争对手,禄智科技必须在技术上占得优势,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国际竞争对手面前,禄智科技只能从价格上寻求突破。只有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都保持领先的地位,禄智科技才能从根本站稳脚跟,赢得更多的市场。而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自主研发。
 
虽然此时的禄智科技还经不起什么风浪,但是,进入这个行业和确定自主研发方向的决策并非莫志禄一时兴起。但凡投身节能环保行业的企业,多少得有点儿“轴劲”,不能坚韧,就无法取得发展。对于企业的未来,莫志禄有着独特的理解:“就像人生,我们决定不了它的长度,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尽头在哪里,但是你能够决定自己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只有你有目标、肯努力,你的人生才能‘宽厚’地进行下去。做企业也一样,我不管别人做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做,我要把我的企业‘做宽做厚’,不仅要大的规模,也要精度和深度的钻研。当别人都在做表面工作的时候,我希望我的企业能踏实地进行细致的钻研,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担心企业的未来。”
 
寻求合作
 
当时国内并没有几家真正专注于生产节电环保设备的企业,所以节电产品的市场很混乱,很多节电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成本、低节电率、高宣传“三低一高”的状态。同时巨大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大量外来的“淘金者”,美国、德国、英国等外资节能节电企业竞相涌入,都想分得一大块“市场蛋糕”,其中不乏ABB、西门子、施耐德这样的国际行业巨头。
 
当莫志禄认清形势,确定了自主研发的方向后,他发现对于禄智科技这样刚刚入行的小公司来说,仅仅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莫志禄找到了清华大学并寻求与其进行合作。2003年6月28日,禄智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节电节能保护领域搭建大型科研平台,共同研制和开发相关的节电产品。
 
“清华大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每次谈起与清华的合作,莫志禄言语中总是流露出感激之情,“清华大学擅长技术研发,我的企业擅长生产和市场推广,这样的合作就是将各自擅长的事情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双赢的效果。毕竟双方擅长的领域不同,‘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嘛。”
 
经过半年的研发生产,禄智公司与清华大学于2003年12月18日共同推出第一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Logintel禄智”节电保护装置,打响了为企业节约用电、安全用电、高质用电、降低产品成本战争的第一枪。
 
一个月后这个设备就被一家在京韩资企业订购了,而且对方客户很满意,因为“Logintel禄智”节电保护装置使得该企业整体节电率达到15%,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是真正意义上禄智科技的第一家用户,不仅验证了产品性能的可靠性,也增强了禄智科技继续前进的信心。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初步显现。
 
随着“禄智科技”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突破,国内的节能环保行业的广阔前景也在逐渐显现。
 
2004年以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用电大省,均不断出现拉闸限电的尴尬,随着时间的推移,采取拉闸限电方式应对电荒的现象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于是这一现象逼迫很多的企业开始正视日常生产中的节电问题。
 
当年政府披露的数据也显示出了中国能源紧张的问题: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足美国的1/12,但是主要用电产品的单位耗电高出发达国家30%~40%。能源利用效率仅为2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5个百分点,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两倍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同时政府在2006年提出的“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地提到约束性节能降耗指标——即“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一方面有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这才让走过初创期的禄智科技的日子好过了一些,禄智科技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而市场也给了禄智科技很好的反馈。
 
政策之弊
 
虽然禄智科技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而国内的节电环保行业的环境依旧没有多少改观。行业之外的企业发现节能环保行业的利润高、市场大,都想来凑热闹,从中捞一笔,他们的心态完全是投机。于是市场上不断地涌现大量生产节电环保设备的企业,一时间,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价格低、质量差的不合格产品。而当投机企业用低价劣质的产品占领市场并赚取一笔“不义之财”之后,大多迅速撤离。
 
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给禄智科技这种专注于生产节电环保设备的“本分”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购买了这些低价劣质节能产品的用户企业没有体会到节能的好处,反而对节能环保行业产生甚至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对于节电环保行业来说,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秩序井然、健康稳定的市场。
 
“市场的培育是很困难的事情,仅仅靠企业的力量难以成功,在这方面政府给了整个节电环保行业很大的帮助。”莫志禄肯定了政府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市场培育的相应做法,“政府不仅在政策上引导,而且在经济上给企业予以适当的补偿,这样的做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然而从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节电环保行业也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实惠。
 
政府为了以防止节电环保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降低客户企业购买使用节电环保设备的风险,在节电环保行业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一方面是规范节能环保企业生产合格的保障质量的产品,如果企业生产的节能环保产品不能达到标准,必然会遭到市场的迅速淘汰;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节能环保企业和节能环保设备使用企业的双重风险,用浪费掉的钱来为节能环保产品买单。
 
本是一项互利双赢的政策,可实际上真正买账的企业并不多,“政府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很多企业却不予理睬。”对此,莫志禄显得很无奈。
 
首先,在面对节电降耗问题时,客户企业往往对节电设备认识预期过高,想利用节电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电问题。其实节电设备不过是一种辅助设备,在不影响企业主要生产设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小幅度地提高企业用电效率,通常节电效率能达到20%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而大多情况下节电效率控制在10%左右,远达不到客户企业的预期。
 
其次,一旦用户企业采用了某种节能环保设备,那么后期进行的节能设备的节能效率审计将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对城市的路灯进行节电改造,其节能效率的审计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城市路灯在未进行节电改造以前的用电量是固定的,所以用作与节电改造后用电量相对比的标本数据是固定而具体的,这样的评估是简单而且显而易见的;但对于相对较复杂而且用电量不稳定的电力系统进行节电效率的评估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虽然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年中央财政更安排20亿元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但是缺少保护政策的相关措施,有可能出现合同双方中任意一方违反合同,而另一方却无能为力的状况,最常见的是在节能环保设备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的情况,EMC公司不能从客户那里全额地收回货款。
 
对于这些现象,莫志禄可以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政府的很多政策是好的,可是还缺少相应的保护政策的措施,而且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也决定着这些政策能否顺利地实施。”
 
《科学时报》 (2011-06-25 B4 低碳)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