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刘兵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16 6:53:47
兴趣与科普

 
□刘兵
 
周围很多人都把我与科普图书密切联系起来,许多年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县书曾写道:“我怀疑中国所有搞科学出版的人都认识刘兵。”这话显然说得有些过分,但回首往事,尝试科普、读科普、写科普、策划科普、参加科普活动等等,毕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里先举几个小时候淘气的例子,我把它定义为尝试科普,可能这么定义并不准确,但又觉得这些事情与我对科普或者科学恒久的兴趣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就姑且这么称呼了。
 
10岁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做了一把胡琴,琴筒是用一个罐头筒做的,琴杆是一个雨伞的把儿,在上面钻两个眼,插上两根捡来的胡琴轴,用一个旧的琴弓,声音当然不会好听,但至少也算有乐器一族了,在当时还是比较稀罕的。除了制作乐器,我还学习做了很多木工活,记得当年做了许多闹钟盒,全是不用钉子用抠楔合上的,最后还要雕上花纹。我给自己做了印相箱,又买了“米吐尔”、“海波”等化学药品,自己配显影液和定影液,尝试着在家里洗照片。
 
也许更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是,我在高考前夕摸索高血压速效降压法。我第一年参加高考的体检,因为太紧张而被误诊为“高血压”刷下来,所以第二年格外小心,老早就开始摸索解决“高血压”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是自发地按照某种科学研究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借来一个血压计,把能够找到的关于高血压的书都找来,把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降压药和镇静剂全部买来。然后,服试验药,按标准剂量吃完后再量。我发现吃药不管用,又找来注射器和“利血平”,按说明书注射后,还是不理想。又看书,书上说对那种极高的血压还可以静脉注射硫酸镁。我便找来一个当护士的亲戚,好说歹说求她帮忙注射,因为我知道这种药物的危险性,还特意准备了叫做葡萄糖酸钙的解药,这招果然有效果,所以高考体检前40分钟,我便很熟悉地实施了这些措施。那时真是太胆大了,为了上大学什么险都愿意冒,但回想起来,那时自发地摸索的那些方法,还真有些科学方法的意味呢。
 
上面这些鲜活的事例大概能算得上某种自发携带的那份对科学的感觉吧,所以之后对科普书的“贪婪”便也顺理成章。如果广义地界定科普书,我首先读过并且印象深刻的科普书是刚恢复高考那会儿,找到两本有点儿像中学物理化学课本的课外读物;狭义地界定科普书,印象特别深刻的要追溯到大学时代,有一次我们的大学老师在教微积分的课时,推荐的一本《从一到无穷大》的书,我差不多一个晚上就看完了这本书,觉得它特别好玩,太具有吸引力了,读完这本书我甚至有一种想法,大学毕业后要从事一份出版社的工作,多出这种科普类型的书,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没想到后来还真的与科普出版发生了这么多的关联,更巧合的是,《从一到无穷大》再版时,出版社找我给这本书写了篇序言。
 
不知是出于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这种对科学的兴趣,还是历史发展的偶然,今天看来自己与科普还真有点因缘 。我本科学物理,研究生又改学科学史,然后又做了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包括科学史、科学文化、科学传播等,再后来我尝试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科普实践联系起来,因为我始终觉得任何研究工作最终都要面向社会,所以便与科普书的出版发生了很多关联。我写过一些科普书及相关书评,例如为《金苹果文库》撰写《超导史话》一书,便是将超导史这种纯粹的学术研究转化为科普形式的作品。
 
我也会乐此不疲地去关注、策划或者引进一些科普书,比如科学普及出版社引进的一套《2061计划丛书》,据说是与当时我在中华图书报主持国际图书信息及评论专栏时,做了一期国外科技教育专题有关。那次专题上,我谈到美国《2061计划丛书》将作为正规教育的科技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科普教育融合在一起,既是科普教育的一个导向,又是科技教育改革的一个导向。甚至我还为霍金的《时间简史》写广告语:“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据说成为年度广告语之一。像这样的事我倒并不认为是负担,或者会冲淡我的学术研究工作,相反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我的研究工作,因为我现在做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科学文化传播,这些书籍是我关注的一个对象,甚至科普书的出版发行、它的受众,都是我需要带学生去做的选题。当然除了教学研究之外,从中我也体会到了很多精神上的快乐。
 
我特别欣慰的一点是,不少人已逐渐跳出那种单纯将科普理解为科学知识的普及、简化、通俗介绍的圈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人文的视角,倡导对科学的精神、方法、观念的宣传和普及,而我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对科普的理解也一直处在发展和变化中。
 
虽然各种各样的事让我的生活异常忙碌,但在可能的时候,我还是愿意做一些具体的科普工作。像主编《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及后来这本书的升级版《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其实,科普本身也是一件随手可做而且有意义的小事吧。
 
刘兵 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12种专著,《刘兵自选集》等8种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种科普著作,《正直者的困境》等7种译著,主编《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他报刊文章400余篇。
 
《科学时报》 (2011-06-16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