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萌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创业板的讨论甚嚣尘上。然而,人们讨论的话题并非是创业板的技术创新,而是“造假”的问题。
据统计,2010年创业板公司总数为209家,其中94家公司2010年营收增长率低于2009年,162家公司净利润增长率放缓,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78%。
分析人士认为,赢利能力在上市前的提前透支,是这些公司上市后股价表现乏力的主要原因。这也折射了部分创业板公司存在上市前过度包装的问题。
“很多创业板企业成立之初出于少缴税的需要,往往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和压低毛利率的行为。此后为了上市,又需要展现企业高成长、高赢利的一面。在这两种状态的转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在财务报告中无法自圆其说的现象。这也加深了投资者对其业绩和报告真实性的怀疑。”一位从事投行业务的顾问表示。
而创业板公司上市后,高管的纷纷减持,更是引起了资本市场的不安。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初至5月27日,21家创业板公司30位大股东或高管减持68次,减持金额近30亿元,平均的减持市盈率为73.50倍。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创业板是正在破裂的大泡泡,而诱发泡沫破裂的将是大量上市公司造假丑闻的爆发。
事实上,创业板并非是高新技术企业造假的唯一“阵地”。2010年8月,在某财经媒体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科技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至少有五成已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不合乎条件,是靠虚假材料“操作”上去的。
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4月14日共同出台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不论高新区内外),其企业所得税可在三年内从25%减为15%。
而酝酿十年之久,终于在2009年10月开锣的创业板,亦被寄予了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厚望,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任。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这些以激励企业创新为目的的政策和制度,却在相当程度上悖离了施政者的初衷,并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担保机构一夜暴富”,中介机构“一条龙包装服务”,以及创业板企业高管以“夫妻两地分居”等牵强理由辞职套现等诸多荒诞的现象。
上述乱象的发生,自然与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相应监管体系的缺位不无关系,但在笔者看来,更本质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创新的驱动力问题。
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还是创业板,都涉及一个“资格认证”的问题。这也意味着,企业只要通过认证,获得相应的身份,即可获得巨大的利益。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则不过是帮助企业通过认证的诸多“条件”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受到政策鼓励的创新能力,却沦为了帮助企业获得认证的“手段”,因此,企业在创新资质方面造假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认为,与其将精力用于鉴定企业的高新技术资格,不如摒除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把资源配置的权力交还市场,让整个社会的科技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试想,当创新成为企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时,伪造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也就失去了原动力——即使通过伪造获取了相应资格,早晚也会因为创新能力不强而被市场淘汰。
相反,那些真正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则可以不断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时报》 (2011-06-16 A3 技术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