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铁成 郭丽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十六大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防科研体制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开始了大规模“军转民”,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品企业,没有转民的骨干军工企业,大多也增加了民品业务。在实施军转民过程中,1/3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二是 “民参军”不断深入,自主创新战略确立以后,民用工业企业进入国防领域,参与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军民融合创新出现地方经济拉动的重大机遇
过去的“军转民”和“民转军”,是从国防科技工业开始的,是军工企业的改革、转制拉动的。进入自主创新的新时期后,军民融合创新出现了新的重大机遇,这就是地方需求的强劲拉动。
经过30年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省份经济实力增强,进入了“万亿俱乐部”。2010年,地方GDP超万亿的省份就有17个,其中,东部省份有9个,中部省份6个,西部省份2个(东部9省份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福建、北京、黑龙江;中部6省份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内蒙古;西部省份为四川、陕西。——作者注)。广东、山东、江苏三省均超过3万亿。按可比价格测算,有5个省份GDP总量超过台湾(2009年台湾省GDP为3793.88亿美元,2010年增长率为4.72%,测算2010年GDP总值将达5584.591亿美元,按汇率为7估算,约16753.77亿元人民币,略低于河北省17067.99亿元。——作者注),达到所谓亚洲四小龙的水平。经济规模的提升带动研发投入的增长,2009年,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江苏等五省研发强度已超过2%,17个省市研发投入均超百亿(超百亿的省市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作者注)。
经济结构也有很大改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千亿以上的省市11个,江苏、广东两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如深圳华为、中兴通讯等创新型企业成为中国通信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一些国家创新型企业在所在省区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IBM、微软、英特尔、西门子、索尼等国际著名高科技企业都在高新区内建立了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这大大提高了省域经济对高技术、高端产业链的吸纳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已先后批准成立了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东北、成渝、关中—天水等十几个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成为有效拉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第三极”。
在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推动下,在华北、华南也相继出现各自增长极,如关天经济区、沈北新城的相继落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从各自定位出发,产生出对技术的旺盛需求。如,陕西省的关天经济区以建设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兴产业领域等15个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将关中地区努力打造成万亿元“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辐射引领陕西乃至周边省区科学发展为目标,结合陕西省科技、人才与产业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军内外高科技产业与技术进驻。2009年,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入驻关天经济区,中船重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内顶级军事装备制造集团与西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旺盛的技术需求对军工技术地方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市场。
我国科技资源集中度较高,区域分布不均衡,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并不能完全依靠本区域科技创新实力得到解决,有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存在技术供给的缺口。2009年,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5802亿元,其中,江苏701.95亿元,北京668.6亿元,广东652.98亿元,山东519.6亿元,上海423亿元,前五省市占到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的51%,东部地区占全国的69.8%;中、西部18省区(直辖市)合计只占30%。
从研发强度看,东部省份为1.91%,中部省份为1.19%,西部省份为1.08%。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军工企业、军队系统研发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国家在陕西新建、迁建的军工项目就多达110多个,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关中、汉中两地的秦岭两侧,为关天经济区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在中西部地方科技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军工技术将为中西部崛起补充技术缺口。
地方经济促进军民融合创新的几种新模式
自主创新战略确立以来,地方经济对军民融合创新的拉动增强,军民融合创新出现了几种新模式。
军民融合园区创业模式。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军、民双向市场为导向,吸引军工企业投资,为军工企业发展提供特殊的创新政策,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增强本地经济创新能力。采用军民融合园区创业模式的地方,一般是军工企业相对集中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区域。如四川、陕西、北京、湖北和湖南等地(如表)。
军工成果地方转化模式。以军事院校或军工研究机构为技术源,以民用企业为载体,以民用市场为导向,吸引地方投资,为军工技术民用化应用提供特殊创新政策,促进区域军工技术成果就地转化。采用军工技术成果地方转化模式的,一般是军事院校或军工研究所所在地,军用技术应用领域较广,民用化前景好。
以河南省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宽带多媒体应用研究的企业之一。该公司的创办就是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起家,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成长并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创新型企业的。目前,在通信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卫星导航等领域研制开发出15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在多个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与中兴、华为和UT斯达康等公司共同成为行业内电信级宽带多媒体系统提供商,与裕兴、长虹等企业成为国内宽带多媒体终端产品提供商。并在宽带多媒体应用的若干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如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市场中,市场占有率达到64%。
军民两用公益技术服务平台模式。以军事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人才等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民生与社会事业。公益技术整合包括公共气象、地理、医疗卫生、交通等领域。采用军民两用公益技术服务平台模式的地方,一般军地双方公共信息资料及公共资源共享;领域专家长效合作,共派专家,人才资源共享;用于公共服务的技术装备共享。
在公益技术整合平台建设方面,典型的案例是西南地区气象公共资源军地整合平台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气象部门与成都区域气象中心等地方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成都军区与成都区域气象中心联合签署了《军地联合气象保障暨信息共享协议》,启动了西南地区军地联合气象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了军地气象联席机制,双方将共享军地气象资料,并根据军地重大任务气象保障的需要,互派相关领域专家。在应急气象保障、气象资源共享、雷电监测等领域实现常态合作。公共资源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军用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支持地方军民融合创新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军民融合仍存在的“军地”相对自成体系,科研布局相互重叠,条件建设重复投入,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障碍等问题,建议抓住地方经济拉动军民融合创新的机遇,总结借鉴已有成功经验,依托地方经济推进军民融合创新。
首先,建立省军科技创新对接机制。支持省、市、区与各大军工集团签定科技创新协议,定期会商发展战略,项目、人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军工大企业集团与军事科研机构、大学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化创新基地。鼓励军校在地方转化科技成果。省、市、地方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军工企业、研发机构共同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军地院校、研究所、地方企业共同组建研究开发平台,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有效集成,实现产学研的无缝链接,形成创新优势。各类科技计划要更多地体现军民结合的要求,设立“军民结合科技专项”。引导国防科技力量参与行业、地方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其次,建立区域军民双向技术交易市场。组织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队伍,对军事技术的民用和民用技术的军用进行评估作价,通过技术市场实现转让、许可、入股、联合开发、融资首购。技术市场还应提供相应产业化服务。军民双向技术交易市场通过构筑军转民高科技项目孵化平台、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军转民技术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逐渐发展成为集产品研发集成、中介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服务机构。由于涉及军口技术成果的民用转化,可能会涉及部分敏感信息,建议由政府牵头,企业化运营。
第三,开展军工技术政府征购试点。军工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如医疗、气象、地震、公共安全等,往往由公共财政投资研发完成。相对于非军工项目成果,由于涉及军事领域,其项目成果转化难度更大。还有一些成果,是重大原始创新,如果完全市场化,广大中小企业买不起,少数大企业买后会造成技术垄断,影响公共投资和创新的效率。建议建立军工领域公益性科研成果政府征用机制,一部分将公益性军工技术成果列入各级政府采购计划,通过对军工技术成果的政府采购推动转化,一部分交地方无偿使用,实现军工公益性技术转化的最大效益。
第四,建设军民两用科技服务平台。在军民结合促创新中,在一些公共领域,如医疗、气象、地震、节水、公共安全等方面,促进军民两用公共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上的独特优势,吸引军工系统研究单位加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优先支持军地双方联合攻关的科研项目,对重大项目可联合攻关,形成汇集军地双方科技领军人物的创新团队并实现成果共享。
(郭铁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郭丽峰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06-16 A2 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