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金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10 6:34:33
姑塘行

姑塘老照片(昔日的姑塘非常繁荣。那兀立在鄱阳湖中的小山,便是文中提到的“鞋山”。)

  
姑塘海关全景
 
■金波
 
5月的一天,七八个朋友一起因事到九江东郊,办完事后,同行中有人提出去姑塘镇看看,大家一致同意。
 
距离上一次去姑塘,已经过去了五六年时间。当握方向盘的同学问我怎么走时,我完全茫然。现在到处在搞开发,环顾周围,虽不是天天变样,但像相隔了五六年时间,还能保持原貌的地方,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禄、不问三七二十一“拆、拆、拆”的今天,已经很少见了。
 
“方向盘”只好问。停车,问路;又停车,又问路……结果,还是走错了——开进了一个挖沙场。
 
又重新返回,在翻挖的红土地上,找到一条正在修的公路,有的路段还没有来得及铺水泥或柏油,车轮子轧得碎石子咔咔响,车行驶了十来分钟,我们面前便显现出水天相连、波浪舔岸的辽阔水域,久在樊笼里的我们顿时惊呼:啊,鄱阳湖!——是的,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一隅,鄱阳湖是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此时并不是丰水季节,但是宽阔的湖面依然壮观:风起云涌,高天阳光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远方的低山错落有致,如泼墨山水画般浓淡相宜,那湖上的白水,卷起层层浪花不断地“亲吻”着沙滩。水面上数十只挖沙船的传送带都在忙碌着,大型货轮呜呜地从眼前驶过……若不是东边的鞋山在浪花中耸立,我还以为是站在阔别已久的大海边……
 
卵石堆岸的坡地上,耸立着一处非常独特的建筑群,它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塘海关。它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无言地凝视着浩渺的鄱阳湖水,内心沉淀着百年孤独。
 
位于鄱阳湖西岸的姑塘镇曾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成形于三国和西晋,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距长江之滨的湖口和九江都只有一二十来公里,姑塘水运要冲的地理优势,使得货物集散地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它既是江西大宗物资经水路进出的要津,又是婺源、休宁、祁门茶叶和景德镇瓷器,过鄱阳湖经陆路到九江的首选捷径。这样得天独厚的原因,使得姑塘镇变成一个舟楫竞渡,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的闹市。曾经有着“十里长街”之称的闹市里,各种商号、馆所、茶楼、酒肆乃至烟花柳巷鳞次栉比,商贾、船舶、车马纷至沓来。常住人口达两万有余,流动人口亦有万余,其繁华程度,可与当时的九江相媲美。有人形容它“日对千桅杆,夜观万盏灯”,繁华喧嚣由此可见一斑。
 
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九江钞关姑塘分关。据史料记载,九江榷关在清乾隆41年(1776年)即征收税银66.21万两,清嘉庆25年(1820年)征收税银58.47万两,清道光9年(1829年)征收税银60余万两,均高于当时的江海(上海)关。这其中姑塘关则占有可观分量,是为“船物流通,收税畅旺”的要地。也正因为有如此高额的税银,1901年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姑塘海关被英国人管理,帝国主义者早已翘首以待的姑塘分关,即被强行霸占,所收税银陡增,1931年增至179.74万两,滚滚白银流入洋人把持的姑塘海关。此后由于运输方式和线路改变,1917年至1937年,南浔线、浙赣线先后通车,江西陆路交通迅速发展,传统的茶叶、药材、瓷器、米谷等赣产货物大都改为陆路运输,木帆船逐渐被淘汰,从而削弱了姑塘海关的地位。1938年7月,日寇从姑塘登陆,日军的飞机和舰艇的炮火狂轰滥炸,姑塘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守军溃败,姑塘惨遭蹂躏,街巷火光冲天,军民血流成河……汩汩鲜血汇聚成河,涌向鄱阳湖,将白水染红……
 
从此,姑塘镇从繁华渐渐走向衰落,它的身影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唯有近300年历史的姑塘海关遗址,由于风雨侵蚀,地基沉陷,墙体多处开裂,随时可能倾圮,经政府拨款维修,如今这处三栋欧式楼房围起的三合院落建筑群,外墙全部贴满小卵石,色调朴素、典雅;屋瓦采用青石薄片瓦铺就,很具特色。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面湖沐风,与不远处的灯塔遥相呼应,别具异国风情。
 
几年前,与朋友远足姑塘,那时还有残存的石板路、破旧的木结构店铺、驿站、大户人家爬满藤萝的残破院落。这次,那些象征着岁月刻痕的断垣残壁也不见了,唯有昔日的海关建筑群孤零零地栉风沐雨,堪叹姑塘昔日的风采,如今韶华不见,唯有沧桑。
 
朋友拾了些古砖、碎瓷……像是拾掇着一段段梦幻的岁月。
 
《科学时报》 (2011-06-10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