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贵族(1400-1800)》,[美] 乔纳森·德瓦尔德著,姜德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出版,定价:29.00元
□徐迅雷
新华社“新华视点”的报道往往是很有分量的,从这个毫不客气的电讯标题里可见一斑——《逆势而动:北京三大豪宅演绎暴利法则》,其中关键词是狂涨价、久囤地、撬地球。
著名的“钓鱼台7号院”,是“三大豪宅”之首。这个房地产的价格,已涨至令人咋舌的每平米30万元,从北京最贵狂飙至全国最贵。前几天我看到媒体有关报道,心说,啥金贵的豪宅,买一平米的钱在有些地方都可以买一套房子了!
宅霞公府——6年前已拿地,不是什么黄金地段,当时楼面地价仅两千多元。开发商真聪明啊,分期慢慢开发,拖了5年多时间,如今每平米卖到10多万元了。
长安8号——单价算是便宜点,7万多一平米,但总市值加起来,最少为150亿元。而当初该项目启动资金只有5000万元。但那点小钱成了杠杆,撬动了“地球”。
这一切,都发生在“房地产调控新政”之后,事实无情地证明:逆势而动,牟取暴利,是地产企业的第一追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真是企业的第一选择。按一些地产商的说法:调控一次,涨价一回,最终必是如此,所以他们最欢迎你“调控”!
调控新政不灵验,道德感召来呼唤。可是,在口头上号召开发商换换道德血液,也必然是没啥效果的——京城这三大豪宅演绎“暴利法则”就是明证。一些开发商见面,甚至把“今天你换血了吗”当成一句嘲讽的相互间问候语。
地产商们“里”“外”皆不通,于是就形成了当下的局面。我们多的是短时产生的暴发户,少的是长期沉淀形成的贵族精神——这就是“富而不贵”。由于整个社会人文环境中缺乏一种高贵的贵族精神,所以道德的感召几乎就是想让空气凝聚成棉花。
从富到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乔纳森·德瓦尔德在《欧洲贵族(1400-1800)》一书中,阐述了欧洲贵族这个复杂群体的历史变迁。只要真正了解欧洲贵族的本质,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说没有三代成不了贵族,更别提这第一代暴发起来的开发商了。
乔纳森·德瓦尔德是西方史学界目前研究近代早期欧洲贵族的权威学者之一,陟罚臧否,从容平和。他研究欧洲贵族的论著很有意思,几乎都带有时序,比如《一个地方贵族阶层的形成:1499-1610年鲁昂法院的法官们》、《1398-1789年的蓬-圣皮埃尔:近代早期法国的贵族领地、共同体和资本主义》、《贵族的经历和近代文化的起源:1570-1715年的法国》、《欧洲贵族(1400-1800)》等。
在《欧洲贵族(1400-1800)》中,乔纳森·德瓦尔德目的是弄清在中世纪晚期到“法国大革命”期间这一群体的最重要的变迁方式,区分出贵族的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哪些情况经久不变。今天我们远观之,其实“经久不变”的是贵族精神,即高贵品格的软实力是很难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如果在形式上对贵族怀旧,那注定是幻象,是欺骗人的;而今在平等民主的时代,复辟贵族制绝无可能,但贵族精神需要重构,因为那是今天极为稀缺的精神品格。
我们对欧洲贵族其实有诸多误解。真正的贵族精神包含着修养教养、社会责任、敬民爱民;贵族代表一种非凡的尊严,代表一种高超的品性。欧洲贵族的修养教养自不待言,而我们这些把“今天你换血了吗”当成一句嘲讽问候语的开发商,显然是缺乏修养教养的。许多富起来的暴发户,都想享有贵族的尊荣,骑马击剑打高尔夫喝昂贵的葡萄酒,会了这么几样就感到自己就是贵族了——这真是驴唇不对马嘴。至于有些“伪贵族”在微博上宣示自己的“高贵生活”,嘲笑他人的“低端生活”,那更是直接沦为笑话。
贵族精神的核心是责任。欧洲的贵族家庭,长子继承贵族爵位,长子以下的都要一身戎装、从军打仗、报效祖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贵族家庭上战场而牺牲的俊杰难以计数。平常他们佩戴武器尤其是佩剑,看起来是特权,其实是表明了贵族的传统职能——即保护社会上的公众。
保护他人、保护公众,引发出来的就是敬民爱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领地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来自万千民众。因为有着敬民爱民的基础,所以英国人的贵族制度流传至今——民众同意贵族制度的存续,甚至引以为骄傲。英国王室是现有贵族的最高代表,不久前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礼受到极大欢迎,就很能说明问题。
不要以为贵族都是富有的,穷贵族其实很多。《欧洲贵族(1400-1800)》一书中讲到:“贵族的贫穷,是这几个世纪贵族历史中一个明显的、持久的部分。它不是一个处于衰败和混乱中的阶层的标志,正相反,穷贵族一直都有……无论贵族拥有什么社会优越的权利,他们都不一定是其所在社会中最富有的人。”(见该书第47页)有区别的是穷富程度,无差别的是贵族精神。
既富且贵,确是很高的境界;富而且贵、穷但是贵,都是可贵的人生。然而富起来容易,贵起来很难。暴利式、掠夺式的富,则从根本上阻止了“贵”的成长。品质的高贵是精神软实力,失去品质的高贵,那么,拥有多少金砖都如同砌墙的砖块。
《科学时报》 (2011-06-09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