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璐 刘畅 吴兴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3 6:52:38
“孙氏手术”攻克主动脉夹层难题

 
孙立忠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我国大血管疾病手术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图为孙立忠(左二)在宁夏指导当地医生实施宁夏首例大血管手术。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主动脉的手术被形象地描述为“苦战、夜战、血战、死战”,死亡率高达20%以上。1998年,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孙立忠教授首次在国内开展了“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和“血泵法血液回收自体回输技术”,引进了“象鼻手术”和“保留自身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手术”,并自主研发了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创立了“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将主动脉手术总体死亡率由20%降低到4.34%,为建立我国现代主动脉外科奠定了基础。
 
□本报记者 王璐 □刘畅 通讯员 吴兴海
 
在医学上,主动脉夹层被称为凶、险、急的恶性生命杀手,平均每年10万人群中有50到100人患此疾病,在我国45岁至60岁为高发年龄,其中80%到90%合并高血压,发病凶险,无预兆性,大约2/3的患者在发病的头两周内死于动脉破裂。更加不容乐观的是,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998年,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孙立忠教授首次在国内开展了“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和“血泵法血液回收自体回输技术”、并引进了“象鼻手术”和“保留自身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手术”,到2003年完成主动脉手术530例,2003年自主研发了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创立了“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将主动脉手术总体死亡率由20%降低到4.34%,如此惊人的业绩为建立我国现代主动脉外科奠定了基础。从1983年至今,孙立忠教授独立完成和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8400余例,其中主动脉手术2000余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500余例,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冠心病搭桥手术各1700余例,心脏肿瘤等其他心血管手术300余例,在主动脉外科方面的成就在国内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是我国大血管外科的领军人才。
 
首创“孙氏手术”在全国推广
 
主动脉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伞柄一样从心脏上端出发,转弯向下为全身供血。主动脉发生病变时,需要将病变的主动脉替换,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因为其形状类似“大象鼻子”,因此这段血管的替换手术被形象地称为“象鼻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全主动脉弓部替换成人造的血管,同时向降主动脉原来的腔内置入一根人工血管,远端游离在降主动脉内,形似“象鼻”。
 
此类手术难度非常大,实施手术需要有先进的设备、技术精湛的心外科医生、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术后精心的监测护理等严格的条件。
 
在我国,主动脉夹层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由于患高血压的人口基数大,发病年龄趋于年轻,相当数量患者又未能严格遵医嘱控制高血压,使我国患主动脉夹层的比例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同时国外经典的大血管手术方法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没有更多更好的经验可借鉴。
 
孙立忠教授从1998年开展中国第一例“象鼻手术”后,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术中支架血管。2003年,他率先改良了国际上应用多年的“象鼻手术”,将术中支架血管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首创了“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用于治疗复杂的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这种术中植入的支架是在记忆合金金属支架的基础之上,覆盖人工血管,将其向大血管的真腔内植入后,利用支架人工血管的自我膨胀特性封闭血管内膜破口,真腔扩大同时消除或减小假腔,使血管重建。使原来需要二期手术或很复杂的手术,只通过相对简单的一期手术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一技术被命名为“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被国内同行称为“孙氏手术”。这种术式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很快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截至2010年12月,“孙氏手术”已在国内50余家医院应用,完成手术3693例,并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实施手术40余例。孙立忠教授带领的团队完成“孙氏手术”1200余例,手术总成功率达到96.2%,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并享誉国际。
 
精湛技艺名扬海外
 
2009年1月,孙立忠教授成立了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并任主任,手术量达到每年900余例。在近两年发表的20多篇学术论文中,一篇有关“孙氏手术”的论文发表在心血管病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Circulation杂志上,孙立忠教授本人三次受邀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研究成果。对此,他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0年,孙立忠教授在欧洲心血管外科年会上作了题为《50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报告》的大会发言,震惊了与会的国外同行。当时出席该次会议的日本心脏外科协会主席高本真一惊奇地询问:“你们国家的死亡率为什么这么低?”
 
近两年,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43位心脏外科医生自费组团,远渡重洋,先后来到安贞医院研修,向孙立忠教授学习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技术。在学习结束时的欢送酒会上,一位国外医生感叹道:“伟大的医院!伟大的团队!伟大的医生!”
 
为患者撑起生的希望
 
作为一名心血管外科医生,孙立忠教授一次次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拯救了病人的生命,也挽救了无数个绝望的家庭。
 
67岁的山西大同患者王业,有10年高血压史,病情发作后在当地医院经检查诊断为降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闭塞,由于病情复杂,医院告知患者无法治疗。
 
王业的家人四处奔走求医,最后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安贞医院找到孙立忠教授。凭着大血管诊疗的丰富经验,孙教授看过患者大血管CTA片子后,告诉王业的家人:“目前确实病情危重,但还有一线希望,必须尽快手术,不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孙立忠立刻亲自指挥,为王业作好了急诊手术的一切准备。
 
王业来到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时下肢已严重缺血,此时,他的主动脉夹层假腔扩张非常明显,动脉夹层随时有破裂危险。
 
孙立忠教授当即决定给患者办住院手续,同时,立刻送导管室进行手术。在孙教授的指挥下,其团队迅速将一枚覆膜支架植入到主动脉夹层近侧端,将主动脉内膜破口封闭,手术顺利结束。术后,王业经检查显示,原本被夹层压迫闭塞的动脉全部恢复血供。
 
网友wsy20040308留言说:“我母亲患腹主动脉瘤,是孙立忠主任主刀的,长达6个小时的手术,堪称完美,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祝福孙主任平安幸福。”
 
一位南阳的患者留言说:“孙教授您好,我是王中虎,马凡综合征主动脉夹层A型动脉瘤患者,从广州奔到北京找到你,你没嫌弃我这个农民工,还主刀10个小时为我手术。现在一年了,我一切很好,但说什么都不能表达我的感恩。”
 
这样的留言在网络上还有很多,不少患者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孙立忠教授的事迹,也表达着他们无限的感激之情。
 
《科学时报》 (2011-06-03 B2 综合报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