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耕地在缩减,种粮的农民在减少,粮食的进口在增加,国际粮价在飙升……中国的粮食安全吗?
□本报记者 杨新美
几年前,在“粮食安全”这个字眼成为举国关注的问题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花费了近一年时间,研究中国粮食安全背后隐藏着的问题。随后,于2008年底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持的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进行了发布,并还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进行交流、探讨。
当时,天则经济所给出的结论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论,社会各界对其褒贬不一。尔后,针对来自专业或非专业人士所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意见,课题组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审视和借鉴,并对报告作出了几次修订,以此完善课题。
为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本报告的研究成果,从而明晰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考虑到广大公众对粮食安全的确有很多的疑虑,天则经济所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延伸,由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茅于轼、赵农编撰了这本《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
本书从经济学研究角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综合研究了粮食安全的相关问题,认真审视、严密推断,简洁立论。两位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述了课题组的主报告和8个分报告。首先从粮食安全问题着手,证明了“以粮食安全为由设置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不确定性,但根本的意图还在于对运用计划手段配置土地资源的否定与批判。粮食问题并不等同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历届政府紧抓粮食不放松,多年来成效可观,库存殷实。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开放思路,积极参与粮食的国际贸易。收放自如的粮食政策有助于我们抵抗“百年一遇”的“粮食危机”。
“不懂粮食安全的外行在这本书中能看到‘热闹’,而研究这一问题的内行也能在其中看到‘门道’。而热闹看多了,也能逐步看出门道。”该书的责编崔玲评价说。本书的目标读者一方面是关心国家农业经济、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关注粮食国际贸易、关注耕地保护的经济学家和相关研究人员;另一方面,是关心民生问题、关心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普通大众。
本书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为“对话粮食安全”,就报告的内容予以解释,并针对公众们所关心的100多个相关问题进行了释疑解惑,如粮食安全是否就是日常的食品安全,农民不种地了粮食哪里来,如何判断我国的粮食是否安全,退耕还林是否会影响粮食产量,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耕地需要保护”,无人种粮了怎么办,粮食是自给自足安全还是有进出口更安全。下篇为“解读粮食安全”,是修订后的课题主报告,以方便读者查阅。
赵农说,这100多个问题都是百姓非常关心,却一直没明白的,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人们看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真面目,让人们不再自己给自己制造恐慌。也让学者和决策人们都看到问题的实质之所在后,拿出正确的心态和对策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科学时报》 (2011-06-02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