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在1980~1985年间三次过问泰安市科技馆,使这座科技馆不仅免于拆除,还取得很大成就
去年11月18日,由国家领导人主持参加的胡耀邦同志90周年诞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缅怀了胡耀邦同志在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奉献的一切,他的廉洁奉公、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也想起一段记忆犹新的往事——“胡耀邦总书记三问科技馆”。
1978年12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建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80年3月下旬,山东泰安市科技馆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以影响观瞻为由:“科技馆要在一个月之内彻底拆除”。(有关方面早已做好拆除准备),传达了上面的指示,政府文件、党委决议,还有一笔三万元的专项拆除款。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款项。科技馆四个展厅、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既然上级有指示、政府有文件、党委有决议,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科技馆彻底拆除,势在必行。尽管那些指示、文件、决议有悖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悖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悖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却抵挡不住长期形成的唯斗争论、唯权力论、唯意志论、唯上智论这种过时落后历史积淀的冲击。彻底拆除科技馆的消息传到北京、传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那里,就在即将动工拆除的关键时刻,3月21日下午,泰安有关方面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长途电话。电话里传来耀邦同志的三条指示:一是“泰安的科学技术馆不准拆除,如已着手拆除,立即停止”;二是“要追查是哪一级,什么人做出的拆除科技馆的决定?哪级财政拨的专款?三万元的经费要妥善处理”;三是“把调查处理的结果迅速报告中央”。拆除科技馆的行为引起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以对人民利益负责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及时制止了对科技馆的破坏行为,使泰安科技馆逃脱了一场灭顶之灾。问题的始作俑者受到应有的处分。试想:如果当时的耀邦同志没有及时指示,不用长途电话,而是按常规行文,等文件到达泰安,科技馆也就荡然无存了。第二次是1981年春天,胡耀邦同志来山东视察,登临泰山、参观岱庙,省市领导和有关人员陪同。胡耀邦同志在科技馆展厅前停下来,这时有人旧话重提说:“这就是总书记去年批示的科技馆,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没等把话说完,胡耀邦同志插话:“不协调的事情多啦!何止几间科技馆?建国几十年城里人吃饭要粮票,乡里的农民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这与社会主义制度协调吗?现在的重点是抓生产、抓科技,先把经济搞上去,不是要好看,而是要吃饭!不要再提这件事。”总书记的敏感觉察,果断的回答,使周围一片沉寂。从此以后科技馆安然无恙,正常运作。第三次是1985年10月19日凌晨两点,泰安市委书记收到由山东省委派专家转送来的中央信件:“送山东省委转泰安市委‘118’机密急件”。拆开“急件”映入眼帘的是胡耀邦同志在两张接起来的宣纸上用手书体题写的“泰安市科技馆”一排遒劲奔放、赫然醒目的大字。右边落款“胡耀邦”。还附有当时中纪委书记王鹤寿的一封信。说明胡耀邦同志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和科技场馆建设。胡耀邦同志对科普工作的重视支持,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作人员以莫大的鼓励。“总书记三次关心过问科技馆”很快传为佳话,从这所仅有一千多平方米展览面积的科技馆的遭遇,清楚的说明了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成长都要经过风风雨雨的冲击,不会一帆风顺。而问题的实质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观念的较量。在较量的过程中,总是得到党中央领导的支持,因为党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此后,科技馆继续正常运作,放手大胆地开展科普宣传,阵地宣传与巡回宣传双管齐下、同时并举,取得很多成就。同时受到联合国少年儿童基金的嘉奖和奖牌,以及捐赠的汽车、摄像机、照相机、放映机、电子计算机等。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如果没有胡耀邦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及时支持,泰安市科技馆的结局会怎样?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