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林
5月26日,国际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其最新报告《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排放情景分析、低碳发展规划制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以及城市建筑、交通、工业、金融、居民生活、企业等重点领域为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出了对策和方法。
《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由WW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个机构的专家共同编写完成。该报告是在当天举办的2011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论坛上发布的。
报告指出,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低碳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报告认为,由于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城市定位和资源状况等方面情况都有差异,因此,每个城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识别出自己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加大投入,走出各自的低碳城市之路。
报告编著者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与能源高级项目官员雷红鹏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该报告的主要依据及经验来源于近些年WWF在中国推进的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涉及上海及保定两市),如今,低碳城市已从概念、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现在需要一些系统化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同时我们希望大家在热情投入低碳的时候能够冷静考虑低碳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六步骤建设低碳城市
该报告重点介绍了一个推进城市发展的系统的方法,包括通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了解清楚城市目前的碳排放状况、研究城市未来中长期的碳排放情景、设定量化的减碳目标、编制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实施低碳发展规划、评估和监测减碳效果等六个步骤。
其中,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目前科学了解城市碳排放状况的主要方法。现阶段建议清单主要针对CO2、CH4、N2O三种温室气体。清单边界建议着重考虑城市市区(包括近郊区)。清单范围主要考虑尺度一和尺度二,即所有直接排放和由于电力、供热的购买和外调发生的间接排放。排放因子应尽量采用能准确反映当地城市排放特征的排放因子。
设定减碳目标是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现阶段,中国城市较多考虑减少碳排放强度目标,也有部分城市设定了人均排放量目标。在人口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人均排放目标其实就是排放总量目标。设定排放总量目标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越早进行相关尝试与实践的城市,将会越早从中受益。
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是一切低碳行动的总纲领。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应该包括建筑、交通、产业、能源等主要领域,以及政府引导、金融政策、公众参与、企业参与等。
评估和监测工作需要基于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的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生产力水平、碳排放弹性、主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碳汇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较早开始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提出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四大类十二个衡量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已经在吉林、深圳、广元等国内城市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筑与交通为重点领域
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
报告指出,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首先应从规划入手,新兴重大功能片区的选址在远离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同时,应避免远离城市,城市发展方向应密切结合城铁、高铁等区域公交走廊,连接现有铁路、航空等交通枢纽;其次,保持和提高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的比例,提供舒适、方便、安全、快捷、准时的公共交通服务。
最后,通过提倡车辆共享和合乘(需进行法规制度方面的创新)、发展清洁技术车辆、鼓励使用小排量机动车、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等,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排放。
在建筑领域,首先应逐步提高新建建筑的能效标准,并加强监管确保其实施;其次,通过节能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能效状况,尤其是北方采暖地区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再次,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另外,也要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在工业领域,首先应提高城市工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的能效和节能水平,以此来减少生产环节的直接排放,以及由于电力和热力消费等带来的间接排放。
其次应改善城市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还应大力推进各种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应用,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集聚效应优势。
企业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报告建议,城市政府应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对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支持,同时设立低碳专项基金,搭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新的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企业应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企业长期战略之一,并在此领域加大投入,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不同城市讲述不同的低碳故事
报告认为,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注意一些原则,如低碳是一个理念,需要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变化;低碳城市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等等。其中,“不同的城市讲述不同的低碳故事”尤为重要。
报告指出,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定位、资源状况等方面情况不同,除了在城市共性的领域加强低碳努力之外,每个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识别出自己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加大投入。这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数据不足是很多城市在开展低碳城市建设时面临的最大挑战。现行统计体系对碳排放相关的信息涉及很少,低碳发展需要大量公开透明、准确清晰、可及时获得的碳排放信息。因此有必要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报告还建议,城市和区域之间也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发展。如电力的生产和消费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不能简单地将碳排放责任归到生产地,但仅靠消费地也无法完全解决相应的减碳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案就是由生产地和消费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减少碳排放的问题。
《科学时报》 (2011-06-01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