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功课》,[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戴维·凯斯勒著,徐黄兆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价:29.00元
□李倩
2004年8月24日,享誉全球的美国精神病学家、生死学大师、作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多次中风数年后,在亚利桑那斯科茨代尔的家中过世。同日,《纽约时报》对罗斯的逝世进行了报道。不久后,国内的《中华读书报》也就此发布了一则消息。出于对这位大师的关注,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编辑张维军将这份报道剪下后保存。几年后,他出差韩国,在书店里看到罗斯的著作——LIFE LESSONS,并且发现此书在2006、2007年连续两年居韩国图书畅销榜前3名,在韩国出版一个月内加印了9次,于是他买下了这本书,并在回国后找到了之前收藏的简报,但当时,或许他并没有想到之后会成为这本书中文版的责编。
虽然罗斯的书在美国、韩国、中国台湾都曾是畅销书,然而国内知道这位作者和她的作品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基于这样的缘分,张维军一直想将罗斯的书引荐给国内的读者,直到2011年1月,在张维军的策划编辑下,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的功课》终于得以面世。
生死学大师的临终关怀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曾获得过25个博士学位,她一生所写20余部著作,被译为32种语言,影响巨大。她所著的《论死亡与临终》终结了数百年来西方文化中对公开谈论和研究死亡的禁忌,她将临终分为五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沮丧阶段和接受阶段。她还著有《直到我们说再见》、《了解死亡与临终》、《论死后的世界》、《天使走过人间》等。
罗斯在晚年开始研究、验证死后的生命体验,并参与指导了数千例对自述曾经有过濒死经历之人的访问,特别是那些在被宣布临床死亡后又回天醒转的案例,使死亡学成为了公认的医学规律。她在美国创办的临终关怀运动,以对临终者施行心理援助为己任,这一主张不仅惠及病患,也使医护人员受益匪浅,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世界声望。1999年,《时代周刊》将她评为 “20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
《人生的功课》的另一位作者戴维·凯斯勒是探讨悲伤与失落情绪的权威,他同样致力于临终关怀的工作,著名演员安东尼·柏金斯与迈可·蓝登临终时都曾接受过他的帮助。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死亡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一方面对死亡充满恐惧,另一方面又渴望了解更多的信息。直到近二三十年间,临终关怀才得以在医学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美国有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罗斯和戴维则是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写出一部部作品,供人们审视人生的奥秘,消除内心的恐惧,抚慰分别的哀伤。
生存并不等于真正的生活
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两位作者对这些生命的必修课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处世、失落、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
在《真实的功课》一章里作者写到:“我曾问过一位弥留之际的女性朋友这样一个问题‘你现在是谁?’她的回答是‘我原先觉得所有我承担过的角色都如此普通,我觉得我的生活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我问自己,到底怎样才能活得与众不同?在生病期间,我慢慢获得了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我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从来没有人以我的方式来观察或体验过这个世界。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我都是独一无二的’。”
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对真实的自我视而不见吗?是不是在生命开始之初和弥留之际才能看透自我?不,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等待展现的伟大自我,生存并不等于真正的生活,人生的第一课即是找到真实的自我。
《人生的功课》并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心灵类的书籍,它以作者亲身经历验证了她所提出的理论,从更深层级去挖掘人性的本质,告诉人们如何去生活。罗斯因为中风,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哪怕是这一理论的开创者,罗斯依然不能逃脱生死的那些阶段。她说那段时间她只顾着愤怒,对所有人,所有事都充满了怒火,连上帝也不放过。她写道:“因为愤怒,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都消失了,有些人甚至在媒体上谴责我,说我只顾愤怒,完全不懂得如何‘安然’离世。濒死之人通常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一般,他们会真诚地说‘我害怕’或者‘我疯了’。和他们一样,我们要学着更加坦率地去表达自己的愤怒。”
《人生的功课》以论述真实作为开端,以论述幸福作为结束。在人生的14门功课中,两位生死学大师不但向我们揭示了恐惧、希望和关系的真相,而且以浓墨重彩刻画了真实自我的伟大。书中的病例和个人经历皆取自他们的授课、研讨会以及与病人和他们的家人之间的讨论。有些功课虽然很难掌握,但仅仅尝试着去理解,也会使你受益匪浅。
《科学时报》 (2011-05-26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