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舒榆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25 22:42:18
杂文笔法下的晚清社会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定价:29.80元
 
□舒榆
 
1867年7月21日晚,两江总督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聊天时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祼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与赵烈文的这段对话,被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里所引用。按照赵当年的说法,大清国的寿命不会超过五十年。实际上,从1867年开始算起,到辛亥革命为止,大清朝根本就没有熬过五十年。
 
与赵烈文的认识差不多,曾国藩也认为大清国撑不长久。但,他并不同意赵的见解。按照赵的意见,清帝国瓦解之后,各地将陷入各自为政、军阀混战的局面。但,曾国藩认为,清廷瓦解之后,并不至于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最多像东晋或南宋那样偏安一隅罢了。
 
事实证明,身为幕僚的的赵这一次说中了。辛亥之后,确切地说袁世凯去世以后,各地军阀纷争,搞得不可开交。这一乱局,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大清国有四亿人口,面对如此乱局,持有曾国藩一样见解的人并不在少数。不过,如何应对这个乱局,解决面临的危机,当年却有不同的看法。清廷即将覆亡之际,满洲贵族良弼当时就读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亲眼看到革命风潮如火如荼。面对此情此景,良弼说:“不用害怕,这些人每月给他们数万金银,赏一顶戴,他们就会闭口了。”
 
在良弼们看来,暴力革命是可以通过金钱和顶戴“赎买”的。这个方式确实有一定效果。不过,良弼们或许从来没有想到,革命党可以威胁他们的统治,底层的老百姓同样可以威胁他们的统治。否则,太平天国运动从何而来?陈胜吴广的起义从何而来?一味无廉耻地压榨底层,必然导致民心丧尽、前途无望。所以,当年的清廷并没有真正客观认识到所存在的问题。它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雷颐的这本《走向革命》,其实是对晚清七十年的“细说”。它不太重视对整个事件进行全角度的分析,却尽可能选择一些历史的边角料。试图从细节里一窥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这本书里,作者再次“发现”了历史中的某些细节。甚至,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出近百年来悲剧的根源。
 
这本书里,有一个细节颇值得玩味。1841年元月,广东的大角、沙角炮台又被英军攻占。道光皇帝荒忙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一万七千余人开往广东,与英军作战。古稀之年的杨芳是湖南提督,曾是林则徐部下。到广州的第二天,杨看到英国军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己方,但清军的大炮却不能击中对方,于是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广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将在木筏上掌控,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当年的3月18日,英军进犯,杨芳的这些招术完全无用,筏上副将仓皇而逃,英舰长驱直入。
 
传统文化需要祛魅,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罢。
 
《科学时报》 (2011-05-26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