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李寅初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25 22:42:18
回不去的故乡

 
《齐世英口述自传》,齐世英口述,沈云龙等访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价:38.00元
 
□李寅初
 
不久前,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授予了耄耋之年的齐邦媛,获奖作品是《巨流河》。授奖词中说: “《巨流河》既实录个人命运,又深思国恨家愁。”齐邦媛“本着史家的诚恳,作家的生命关怀,以文立心,目击成诗”,成为了2010年度海峡两岸共同珍视的浊世清音。那些殉国者的热血,流亡者的热泪,回不去的故乡,少女的柔情与恋慕,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流动,带着淡淡的伤感与惆怅,相信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难免动容。
 
然而本文要说的并不是齐邦媛与《巨流河》,而是其父齐世英及其自传。齐世英曾先后求学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等,饱受新思想洗礼。他曾入幕东北军郭松龄部起兵反对张作霖,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四处奔波,折冲外交,救济难民,创办杂志。还曾接办东北大学和创立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中山中学,培养了不少人才,这也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事业。
 
齐世英与张学良、陈立夫、西安事变等重大人物、事件有极深渊源。其口述自传如今能够面世,对于理解那段血与泪的历史有着不小意义。我是先读完《齐世英口述自传》,再回头读《巨流河》的。两本书一硬一软,恰可对读,一是铮铮铁骨男儿,蜗居海岛,回首半生奋斗历程,一是温婉细腻女子,在耄耋之年,惊觉“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齐世英口述自传》的“硬”可能是因为它是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持访问的,这种访问大多注重传主经历的重大事件,于儿女情长殊少着墨,又加上齐世英“恬淡自处,可称为隐者”的性格,“硬”就难免了。比如,齐世英的口述中,就几乎没有提到他的妻子与女儿。而在其女的回忆中,乱世流离颠沛的苦痛哀乐,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仿佛就在昨天一般,再加上她天生多愁善感,又是学文学的,熟读雪莱济慈,下笔自然哀婉动人,“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了。
 
齐世英一生的事业,是围绕东北展开的。考察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东北之重要性,毋庸置疑。内忧外患,国势日弱,自清末日俄染指东北始,到国民党大败于辽沈战役,东北这块丰饶的土地饱经沧桑,多少好男儿为求国家独立富强、自由民主,离开故乡后就再也没能回去。齐邦媛说“20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在齐邦媛的回忆中,一个不断提出的假设是,假如当年其父能够渡过“巨流河”,能够打败张作霖,历史会不会改写,这其实上也是其父在自传中不停反躬自问的假设。听齐世英说他与张学良的恩恩怨怨,与陈立夫、吉田茂的君子之交,说他一生为东北奔走,很难不感慨系之。我们后人读史,绝不能用一种粗鄙的态度,以成败论英雄。唯有以同情之眼光,才有可能隔着岁月的长河,触摸到他们那一代所秉持的理想和人性光辉,才能体悟到那一代的悲剧和幻灭。
 
当年日军侵占东北时,大批东北人流亡关内,一首名为《松花江上》的歌也随之传遍中国。“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歌深挚动人,唱出了游子的漂流之痛。歌中有一句是“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但对于齐世英来说,事实是,他至死都没能回到故乡。
 
《科学时报》 (2011-05-26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