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范晓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25 21:23:20
看,自然在真诚微笑

 
《火烈鸟的微笑》,[美]史蒂芬·杰·古尔德著,刘琪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定价:29.00元
 
□范晓晨
 
《火烈鸟的微笑》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史蒂芬·杰·古尔德编写的一系列科普散文集之一,收集了他在《自然史杂志》上发表过的专栏文章,虽涉及专业知识和观点,但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尤其擅长巧妙的比喻。而每篇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思考又使他给这套丛书起了一个自然史“沉思录”的名字。
 
在其中一篇文章中,这位科学家兼科学作家承诺道:“我写作散文有两条底线:从不撒谎,而且努力不让读者觉得乏味。”作为一位古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史学家,他所关注的不仅是自然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探索自然的历史。这本书真正的优点就是在这两方面的关注中对两条底线不同寻常的坚守方式。
 
首先是“从不撒谎”。这第一条恐怕显得很奇怪——我们还以为科学家们本来就从不撒谎呢。可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看到科学家如何像“凡人”一样受着成见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撒了谎;看到理论如何从无厘头的私人愿望里产生,又指挥着科学家看待事实的方式;看到研究道路上各种意外和曲折,单枪匹马开创新理论的英雄神话破产——达尔文如何搞混了他采集的样品并得益于敌方阵营的教导。当然,故事讲完了,玩笑开够了,语重心长的教诲就来了——人类不可能完全摆脱成见,科学不可能脱离社会。
 
然而,反观我们的传统教科书或科普文章,往往倾向于神话科学家或神话科学研究过程的客观严谨。这些做法难道不也是一种撒谎行为么?科学发现的结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变成了一堆教条,科学家也被歌颂成人格高尚智力超群的伟人和绝对的权威。是的,这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已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和重要性,反映出我们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美好意愿。但这样的热情却物极必反。当下,人们对专家、科学成果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这期待所带来的失望与不信任,打着科学旗号谋财害命的骗局频现,与这些撒谎行为带来的负面效果恐怕不无关系。
 
但是,这里我们又不得不以同样的思路反思,作者本人作为一个无法与他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脱离的人,在看待科学和科学史时,是否真的能够胜过他过去的同行,做到“从不撒谎”呢?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们又如何能够从众说纷纭的观点中分辨出来谁在撒谎呢?也许,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沉思并且继续沉思下去是如此的必要。
 
相比之下,这“努力不乏味”的承诺倒是很贴心。的确,本书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满足对自然好奇心强的人们的猎奇心理。书中介绍了各种奇特的生物及其奇特的生活习性。其中对诸如性别转换、性食同类、连体人、怪人展的描述恐怕尤其能够引起兴趣。但是,作为外行人,生物学的种种理论和发现并不会让我们激动万分。好奇心满足所带来的兴致又能维持多久呢?
 
深入的阅读后我才发现真正乐趣所在。当作者将人类的价值观、历史、看待事物的方式的深刻洞见出其不意地引申出来时,连分类学这样让人昏昏欲睡的学科竟也显得活力四射举足轻重了。这个具有考究癖的古生物学家甚至分析了棒球选手得分的趋势和极值,并从中引申出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理解。人们总有一种思维定势,喜欢将事物清晰严格地区分成几个类别,在繁杂的万物中硬要找出一个规律来。但自然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作者告诉我们,用心去倾听自然,理解自然,它将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生人勿近的冷美人,它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在读者真的感受到作者通过沉思想要传达出来的深层含义时,会因新鲜的思想和思路的开拓而获得另一番趣味。
 
翻译出版的资助方对这本“科技著作”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厚望不知能否实现。但这本书的作者对任何一个关心科学技术和人类自身的人来说,都实现了坚守那两条底线的诺言。原来自然一直在向我们真诚地微笑。如果我国的科教和科普事业亦能够从中得到启发,那么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便会具有更大的价值了。
 
《科学时报》 (2011-05-26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