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行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23 21:15:25
秦岭金丝猴社会规律有人类进化的影子

秦岭川金丝猴 李保国/摄

 
 
李保国和西北大学学生为秦岭川金丝猴植树。 张行勇/摄
 
“母猴是‘权威’,发生争吵时,常常是母猴把公猴打得满山跑。母猴之间争斗时,公猴则会表现出绅士风度进行劝架,如果母猴‘不给面子’,公猴就会一个抱一个把母猴隔开。”
 
□本报记者 张行勇
 
4月10日,《科学时报》记者随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所长李保国和西北大学博士郭松涛,带领80多名研究生和大学生踏着春天的脚步,前往秦岭北坡的周至县黑河森林公园内的废弃道路,开展植树造林。
 
在秦岭深处给金丝猴植树
 
与每年3月大规模的植树绿化活动不同,这次植树一个明确的目的,是给生活在秦岭的川金丝猴植树。即在海拔1500米左右,人迹稀少的动物活动区中的14公里的废弃道路上,植树1.1万棵,连接秦岭北坡周至与南坡佛坪金丝猴和大熊猫的移动通道,达到保护这些濒危动物的目的。
 
这是在日本COSMO石油株式会社环境保护卡基金的资助下,进行的一项无偿环境保护项目。这个项目到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头,到目前为止已经植树5.85万棵,占废弃道路的47.42%。
 
李保国介绍,通过对过去6年的废弃道路上植树效果的观察发现,许多动物已经开始利用这个通道,如已在野外观察发现地面上有动物新鲜粪便,另外还看到斑羚和野猪经过这个通道。
 
据悉,这也是李保国团队自1999年始至今,在秦岭大山中设立观察基地探索“秦岭川金丝猴种群稳定机制”项目的内容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秦岭山脉前后建立了6个大型国有林业局,在跨越9个县、面积约40万公顷的森林地区从事采伐作业,仅修建的采伐公路就有1940公里之长。”李保国说。
 
由于森工企业大规模的林木采伐活动,使得秦岭山区的动物栖息地由原来呈连续状态变成了孤岛,野外已经发现金丝猴和大熊猫群间呈隔离状态。
 
李保国表示:“形成这种孤岛状的栖息地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在森林采伐时修建的道路。这些废弃的道路使许多森林分割开来,形成了金丝猴和大熊猫正常移动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些地方是完全裸露的荒地,如果仅靠自然的植被演替来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对于金丝猴和大熊猫保护十分不利,因为时间越久,小的金丝猴和大熊猫种群就越容易近亲繁殖造成种群衰退。
 
被分隔成一片一片的孤岛上,种群间的交流就会被阻断,各自老死在那片区域。而通过人工造林可以迅速改善这种状况,连接金丝猴和大熊猫的生存孤岛,有利于种群基因交流,减缓这些物种近交衰退现象。
 
据研究团队郭松涛博士在长期观察中发现,金丝猴的生活环境如果被一个村子打断,它将很难穿越这个村子。
 
该团队经历20多个春秋的努力,在2010年,先后得到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际组织的研究基金等资助的项目,在《国际灵长类学报》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2篇,学术论文被引用313次等,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丛林中的金色精灵”
 
金丝猴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上共有4种金丝猴,它们分别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以及越南金丝猴。最近在缅甸,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的金丝猴种,因此可以说世界上金丝猴有5种了。而主要生活在云、贵、川三省的这3种金丝猴又是我国特有的。其中生活在秦岭山区的种群也被称为秦岭金丝猴。
 
秦岭作为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南方和北方生物物种的会集。秦岭地区生活有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黑熊、棕熊、草兔、麋鹿等野生动物。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而秦岭又是中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区域之一,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李保国介绍,秦岭金丝猴因为浑身金色的毛发,被称为“丛林中的金色精灵”,在分类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
 
陕西的川金丝猴脸型好看,不像其他颜色的金丝猴脸部向前突,其鼻子朝前,没有鼻骨,外国人把它叫“仰鼻猴”;特别是毛色金黄,而其他地方金丝猴的毛为黑灰色。“平常我国送赴国外展出的,选的都是川金丝猴。”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金丝猴约有38个猴群,每群小的约50只左右,大的约150只左右,总共约有4000多只,陕西的川金丝猴是中国独有的。
 
秦岭川金丝猴社会的秘密
 
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生灵?在秦岭川金丝猴的社会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生存法则?
 
李保国团队通过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长期研究,揭示了栖息在寒冷潮湿高山森林中的秦岭川金丝猴群体,在一个地区活动或迁移时所表现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变化基本规律等6个发现或创新之处。
 
其一,川金丝猴可以适应中低强度的森林砍伐,但是不能接受高强度的森林砍伐,它们对陌生境有一定程度的适应,但是仍保持与其他大型哺乳类一样的守土性较强适应性的特点。
 
这些适应性与该物种的食性特点密不可分,它们是季节性食性变化很大的物种,这造就了它们有着较为宽泛的食谱。
 
这种食性特点,使它们可以在由于生境变化而导致食物组成和供给发生较大变化时,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在应对不同季节和年份的食物丰欠变化时,它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日活动策略,平衡能量的收支,抵御食物匮乏造成的影响。
 
从金丝猴在历史时期的种群绝灭资料分析发现,当栖息地遭到破坏后,金丝猴种群就发生绝灭或退缩到高山地区。
 
其二,经过长达20余年的跟踪观察,终于能够对秦岭北坡玉皇庙西梁金丝猴群的猴子进行人工投食招引。而将其从树上引诱下地达到近距离观察,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研究者终于揭开了金丝猴社会组织与结构的神秘面纱。
 
他们发现金丝猴群有着严密的分层的社群组织与结构,其组成结构是以社会单元为基础,也就是由一雄多雌单元(One Male Unit-OMU),社会单元群和全雄群(All Male Unit-AMU)组成了金丝猴的自然大群。社会单元间存在等级。在单元中,地位最高的成年雄性并非“领导雄性”,成年雄性常出现单元外交配行为;而雌性个体通过单元内多次交配来完成繁育,并建立与巩固和雄性繁殖关系,等等。
 
简单地说,金丝猴婚配一般为一雄多雌,但群体又是典型的母系社会,公猴长大后就离开群体,只留下母猴。其他猴子群聚时,一般都有猴王,可金丝猴没有。
 
据研究观察,在群体管理上,金丝猴可能实行的是家庭管理制,强的就担负起照顾和管理责任。“在家里,母猴是‘权威’,发生争吵时,常常是母猴把公猴打得满山跑。母猴之间争斗时,公猴则会表现出绅士风度进行劝架,如果母猴‘不给面子’,公猴就会一个抱一个把母猴隔开。”
 
利用研究筛选的微卫星位点研究结果表明,金丝猴避免近亲繁殖的意识非常强,家族之内决不交配。而在交配季节,一个雄性不仅可以与多个雌性交配,一个雌性也可以与多个雄性交配。
 
此外,项目组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为野生动物种群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研究开创了新的道路。
 
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们常说:“人是由猴变的。”从动物学分类的角度来讲,金丝猴和人类一样,都属于灵长类动物,只不过按不同的方向进化了而已。“金丝猴社会进化到现在,我们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人类社会进化的影子。”也就是说,它们现在这种生活状态和社会习惯,与人类过去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因此,了解它们对人类的意义非常重要。
 
李保国强调,要真正完全揭示秦岭川金丝猴社会体系的神秘面纱,不仅需要从个体、单元、分队的关系角度,对其社群进行再深入和持久的观察研究,而且急需同时扩展到研究不同分布区的社群体系差异。
 
因此,该项目希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揭示川金丝猴社会体系稳定的机制,建立其重层社会体系的组织模式,验证生态因子影响重层社会体系进化的假说,回答灵长类社会体系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理论问题,从而为更好地保护与管理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李保国领导的西北大学金丝猴研究中心已与日本京都大学、美国San Diego动物学会、英国Durham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中国金丝猴生态、行为、生理、遗传和保护等,李保国也成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灵长类专家组成员。
 
《科学时报》 (2011-05-24 A3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