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8 21:14:4
重提圆明园 为了忘却的纪念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由中西书局2011年1月出版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凝聚着中国人民无限智慧、创造、心血和五千年农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圆明园,被劫掠并焚毁了。这是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150多年过去,这段历史似乎也要被尘封了。因为这段历史对英法来说是一段刻意隐瞒的历史,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段不愿提及的历史。
 
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在中法学者的努力下,“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开始启动并出版,他们说,重提圆明园,是要践行“记忆的责任”。
 
□本报记者 李芸
 
一本书引发的译丛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的出版要从一个法国人的圆明园之旅说起。
 
2000年10月,在中国旅游的法国历史学家、著名记者伯纳·布立赛来到圆明园。萧瑟秋风中,圆明园的废墟和苍凉空地,深深震动了这位法国学者。
 
他百感交集,想到当年的欧洲人,尤其是所谓文明开化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竟然将这处世上仅有的人间奇迹大肆破坏、抢劫甚至付之一炬,心中倍感痛苦、愤怒和羞愧……
 
返回巴黎后,布立赛想更多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但在查阅图书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有关圆明园的书籍很少,更没有一部关于圆明园的专著。法国首都两个专营中文书籍的书店工作人员告诉布立赛,“或许在有关鸦片战争的书籍里可以找到关于圆明园的只言片语”。
 
布立赛在收集资料研究这段历史时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专业学者,为何不亲自撰写一本关于圆明园的专著呢?
 
决定做出,布立赛便开始多方搜集当时亲历这场侵华战争的将军、士兵、外交官、翻译官以及随军的医生、牧师、记者等留下的文字记录,进行深入研究,并多次到中国考察收集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在2003年写成了一部全面反映这场文化浩劫的力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
 
《1860:圆明园大劫难》法文版出版后,在西方世界激起了巨大反响。2005年,因法国《欧洲时报》的支持和推荐,浙江古籍出版社在“中法文化年”期间出版了中文版《1860:圆明园大劫难》。在该书中文版出版座谈会上,布立赛表示,希望和中国的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他愿意把撰写《1860:圆明园大劫难》所依据的英法联军将军、医生、翻译、外交官、士兵等人的回忆录等原始资料提供给中国学者研究。
 
时任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的徐忠良(现任中西书局总编辑)被布立赛的这一建议打动。徐忠良组织翻译出版《1860:圆明园大劫难》以后,一直关注圆明园,研究圆明园,先后组织出版了著名历史学家王道成主编的《圆明园重建大争辩》和著名建筑学家郭黛姮撰著的《乾隆御品圆明园》、《圆明园样式雷研究》等重要图书。他认为在2010年纪念圆明园劫难150周年之际推出这样一套译丛将非常有意义。
 
这便有了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第一辑14本书在2010年年底的面世。译丛由徐忠良总策划,布立赛、王道成和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从150多种两国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中精选了15种亲历记录,其中包括英军5种,法军8种。作者包括法军统帅蒙托邦、法国全权特使葛罗、英法联军统帅格兰特、英国特使额尔金勋爵等英法联军关键人物。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外加枫丹白露城堡博物馆馆长和法国相关研究学者整理的《枫丹白露城堡:欧仁妮皇后的中国博物馆》图册一本,总篇幅300多万字。
 
译丛责任编辑、中西书局贺寅说:“译丛第二辑也是英法联军将官的战争亲历回忆录,10种图书正在紧张的翻译和制作过程中,在今年便能与读者见面。第三辑也已经开始组织翻译。到2012年,译丛将达到30余种的规模。”
 
呈现回忆录的原始状态
 
远在万里之外的英法两国,为何要派遣“远征军”征战中国,劫掠并焚毁早已被欧洲人推崇为人间仙境的圆明园?联军多少军队?使用什么样的武器装备?两军如何协调?战争期间,外交谈判情况如何?战争经过怎样?这些情况,在中文的历史记载中只有泛泛的语句、概括性的言辞。
 
因此,“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异常珍贵。因为它们是亲历者在战争结束后的1860~1875年间出版的战争回忆录,有的是亲笔撰写,有的是根据战场日记整理的文字,有的是口述记录,较为真实可信,且叙述细致、丰富。
 
这批史料从英法视角记录1860年那场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战争,彻底揭开了这段被西方主流社会长期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填补了中国近代史和中西交流史的叙事空白。
 
为了完整地向学界呈现回忆录的原始状态,提供回忆录记载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出版方在翻译、编辑过程中,严格遵循存真原则,照实翻译,照实编辑,照实出版,译丛总策划徐忠良希望读者能注意辨别,并对有关美化侵略战争、丑化中国的言论,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史料。
 
徐忠良说:“这些回忆录,不仅有表达人类正义,回国后真诚悔恨,认为战争可耻的,但更多的是为侵略战争辩护的言论,对侵略战争的美化,对清朝政府、清朝军队、中国民众的丑化等。此外,也有对中国与英法文明差异和观念差异造成冲突的非常详尽的客观记录。在记叙中,不仅存在着史实的误差,也存在着观点上的问题。比如,说中国古代的蒙昧时代在9600万年之前等。这些误差和错误的存在,深刻表明了当时的英法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很不了解,存在很多的误区。”
 
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警醒世人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往往更愿意纪念战事的凯旋,见证国家的盛事,共享铭记民族荣耀的时刻。“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的出版却是在揭过去的伤疤,对于此,出版方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面向未来。推出“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还原历史真相和历史细节,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世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反思历史,祈福未来,为共建人类和谐未来而努力。
 
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为译丛作序中所说,“英法应牢记前人在中国犯下罪过的记忆责任。法文中有一个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记忆责任’,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承认过去所犯下的错误与罪行,有责任牢记给另一个国家或民族造成的苦难与伤痛”。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就是中法两国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践行‘记忆责任’的结晶。意味着必须承认和不忘记过去的错误与罪行,不论它们是他人还是自己所犯的。如果‘记忆责任’也成为普世价值,世界和平还会远吗?”担任译丛翻译之一的历史学家王道成如是感慨。
 
《科学时报》 (2011-05-19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